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日本治愈系影视作品叙事中的文化内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日本治愈系影视作品叙事中的文化内涵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3F0AMBG05567OMG.html?spss=dy_author

在当今社会,影视文化产品已成为各国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日本的治愈系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本文将从神道教与仪式表达、场景设计等方面,深入分析日本治愈系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

前言

本迪尼克特在《菊与刀》中,“情感的世界”一章指出对日本人来说“吃饭 不是享乐,仅仅是必须而已。”

何曾何时,来源于六十年代关于日本人饮食的注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为过去,2011年贾柏导演的《寿司之神》更是把日本传统的食物当作了一种艺术品来拍摄。实际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多元化和丰富化,食物褪去裹腹的天性,越来越多的被赋予艺术品属性。

日本动漫产业

当今社会,影视文化产品更是日趋成为各国文化宣传的主力军,因为影视艺术因其载体的特殊性,它也越来越多的成为具有本国特色文化宣传的“先锋”。20世纪90年代,“治 愈系”开始在日本社会迅速流行,随着十余年的发展更是遍布日本的各类文化产业。

2000年之后,日本电视媒体制作的《深夜食堂》《孤独美食家》《美之壶》 等一系列治愈系电视剧固定受众的稳定增加,为全世界都市节奏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的日本提供夜晚清茶一样的生活小品,缓解都市人群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大银幕方面,《海鸥食堂》《小森林》《海街日记》等治愈系电影始 终保持虽未能名列前茅但相对稳定的电影票房。

当然,风靡全球庞大的日本动漫产业更是制作了大量治愈系TV动画,OVA及动画电影,《萤火之森》《白兔糖》《夏目友人帐》等一系列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并且逐渐向全球产生影响力。

如果说电影由于其自身特性,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形象宣传的最好载体的话,2009 《入殓师》夺得小金人,其细腻温情的日本电影制作方式,独特的人文关怀视角, 毋宁说在很大程度上也脱不开日本或者说东方特有的关于死亡丧葬的习俗和社会心理。

下面,笔者将代表日本精神的神道教与仪式表达,作品的时代主题与其 包含的成长共性,以及代表日本美学的物哀与石田一良的变形玩偶理论结合在一 起,来分析它们是怎样在治愈系影视作品中体现的。

神道教与仪式表达

提起日本,对于经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的中国人来讲,血腥残忍应是这个民族最好的注解之一。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推崇武士道和牺牲精神的国家在强 调肉体之死弱于精神之死的同时也在创作风靡全球的治愈文化。

治愈在日本语境中指能够抚慰创伤,带来如暖流流过内心使之平和,持续感受的一系列事物,它 几乎涉及所有的艺术和大众文化产业。日本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强调肉体之死与精神永生,他们以牺牲和对天皇尽忠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随时随地可 以为此放弃自己的生命以求得精神的永生。

在影视作品中,日本人的死亡观念常经由剧中人的语言行为传达给观众。如在《入殓师》中小林说 “死亡就是一扇 门。”

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动力离不开其所存在社会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背景。日 本作为我国邻国,这个由七千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国家在公元七世纪左右向我国 唐朝学习开始,深受我国汉字、儒家思想、律令治国、佛教的影响。

葛兆光认为 传统日本学界似乎关于其文化认知的方向从不易动摇:第一即日本文化作为独立 文化;第二是“传统日本观念世界基本上坚持天皇万世一系,天皇包括制度、称 号、神圣家族是纯碎的日本产物。”

日本作为亚洲少有的发达国家之一在经济、 政治上都积极投向西方阵营,甚至在文化上也经由历史有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由日 本教育家鼓吹“脱亚入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西化”主要集中于功利 层面,探视其社会内部,东方的传统文化仍深深根植于此。基于此日本文学家加 藤周一认为,即是在这种社会前提之下日本形成的独有的“杂种文化”。

就拿日 本的神道教来说,其和我国道教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学界还存在较大的分 歧,但不可否认的是神社作为日本神道教主持祭祀与供奉的建筑已成为日本宗 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治愈系影视作品中因其具有祈福的愿望而时常出现。

如:《孤独美食家》中每当五郎路过某一神社,一定会进去进行祈福,内容多为 日常生活的小事,也会在其后得到满足。神社其附属建筑鸟居更成为影视作品的 象征符号之一,也多成为治愈系影视作品中对神道教信仰表达的标志物。

如:《夏 目友人帐》中夏目为躲避妖怪的穷追不舍经常逃入神社内,《萤火之森》萤和银 见面的地方也在鸟居前,鸟居被赋予“只要进入就不在危险”的神圣之地的名义。在日文的《千与千寻》影片名称中,能看见汉语书写的“神隐”二字(千と千寻 の神隠し),台湾在翻译时将其译为《神隐少女》。我们不去探究它的翻译好坏, 但是个人以为,恰是“神隐”二字,为这段在搬家途中的不寻常经历做了最好的 注解,在密不可知的隐秘之地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

神隐是日本本土神道教的代 表物之一。作为日本的本土宗教,在融合了自唐朝传来的儒教、佛教、道教以外,经过千年的本土演化,已经发展成为近80%的日本人比较认同的宗教,也许作为外国观众不太明白神道教的含义,但是对于双手拍三下,对着日本佛龛祈求平安 的画面和那个穿着红白双色道服,扎着长长马尾在手水舍前用木舀舀水的日本动漫女孩儿形象都不会陌生,他们简直就是日本动漫的一个标志。

无论是在治愈系 的漫画诸如《夏目友人帐》《萤火之森》等,还是在现今比较流行的暗黑系动漫《尸姬》中,亦或是在漫迷心中奉为经典的《名侦探柯南》等传统动漫中,神道教的符号都在无形中给日本动漫打上烙印。造成了日本动画的代言形象。

“神隐”二字在日本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就像是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本迪尼特克在《菊与刀》中指出的日本人对于“天皇”的看法一样,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日本,笃信看似不具有科学根据的宗教和作为高知分子的身份并不冲突,这不仅仅是写在教科书中的具体条目,更是融入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

作为全球最 大的动漫出产国之一,日本几乎人人都看漫画,作为高度发达的漫画体系,融入漫画之中的宗教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日本人的生活。

场景设计

治愈系影视作品的场景设计注重突出日常生活,细节表现精致,光线柔和, 注重赋予日常事物情感以于便和剧情的贴合,借物喻情的作用十分突出。

治愈系影视作品在场景色彩的选择中注重选择柔和的亮色系表现剧情,让场景和人物心情贴合以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如《小森林》中对于小森四季的描绘,随着四季的变换,市子的心情也从闷热夏季开始的孤独、躁动不安变为秋季因为邻里、朋友之间多有往来的明朗开阔,景色成为市子心情的绝佳阐释。

治愈系作品的色彩有时偏重于使用繁复细腻的多层次展现。色彩渐变的过度 细致而富有层次,传统人物服饰和街景的描绘,使得画面富有日本特色的同时更 具有视觉美感。

剧情偏向于温情路线,场景中亮色系的使用对女性观众具有更强的吸引能力。现今流行的新海城所制作的治愈系动画就以其清新的画面,明亮的色系,简洁写实的动画人物,自然环境与剧中情绪的相互协作而广为称道。

对于治愈系作品而言,光影运用为场景及情节服务的例子屡见不鲜,它是构 筑一部作品风格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品中自然场景的描绘多与主人公的情绪或剧情的转折有关。

《海街日记》中向太为了使回忆陪父亲看樱花陷入伤感的玲 重新高兴起来,骑车带她去看樱花隧道的场景;《情书》开篇,博 子躺在雪地中回忆在登山中遇雪崩而丧生的藤井树,白茫茫的大地配合钢琴乐的 开篇。

以上情景都奠了定影片的基调“在最好的影剧作品中,布景都会成就主题与人物的延生。”场景设计作 为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让观众在某些限定的特殊基调中感受氛围、期待 全篇,场景还是故事叙述的重要背景,它的设定直接对人物的塑造产生影响。表 现主义的布景则常以奇幻带领观众进入想象的世界。

在《情书》中对于男藤井树 在图书室的布景在飘忽不定,若隐若现的窗帘背后所展现的就是来自多年后再次回忆的女藤井树的想象世界。 作为日本国宝之一,盛行于日本江户时期京都、大阪的浮世绘画艺术对治愈 系影视作品的摄影也有一定的影响。

浮世绘作为日本“町人文化”的风俗画部分 取材广泛,这种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很好的再现了日本传统街市的风貌,成为某 些治愈系作品取景素材,很好的诠释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元素。

如浮世绘画家歌川 广重的一部分绘画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就和《小森林》有相似之处。浮世绘作为绘画艺术对欧洲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特殊的表现方式使19世纪的欧洲刮起 了“和风热”,其风景画对19世纪日本街道传统风格的保存也在部分治愈系作品的场景设置中有所体现,如《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的画风就可以发现浮世绘创作的某些痕迹。

结语

浮世绘作为日本“町人文化”的风俗画部分 取材广泛,这种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很好的再现了日本传统街市的风貌,成为某 些治愈系作品取景素材,很好的诠释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元素。

如浮世绘画家歌川 广重的一部分绘画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就和《小森林》有相似之处。浮世绘作为绘画艺术对欧洲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特殊的表现方式使19世纪的欧洲刮起 了“和风热”,其风景画对19世纪日本街道传统风格的保存也在部分治愈系作品的场景设置中有所体现,如《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的画风就可以发现浮世绘创作的某些痕迹。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