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门徒》: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一路上的对话、冲突、共鸣和成长
《大师与门徒》: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一路上的对话、冲突、共鸣和成长
乔治·斯坦纳的《大师与门徒》一书,通过探讨历史上伟大师生关系的复杂性,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挑战。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育学著作,更是一次对人类知识传承和思想发展的深刻反思。
乔治·斯坦纳的《大师与门徒》这本书,是根据他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六次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而来的,其中提到了众多大师与他们的学生的故事,譬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耶稣与其门徒、维吉尔与但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及阿伦特等等,这些大师们的身影,以及他们与学生之间思想观点的碰撞,呈现出教学活动的内涵。可以这么说,作者通过叙述教学的历史,对师生关系的探讨,论述了对教学中的权力、信赖、背叛、感激等情感和现象的剖析。
斯坦纳把苏格拉底、耶稣、维吉尔等历史上的教育巨匠与他们的门徒之间的故事,放到现代社会的语境中进行重新解读。斯坦纳在书中回顾了这些伟大人物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这些教导背后隐藏的师生间的角力、控制以及情感纠葛。
斯坦纳的论点之一是关于教师对学生信赖感与独立性的剥削。这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展现,在这种关系下,老师常常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学生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我,成为老师的追随者而非独立思考者。这种现象在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古今中外。斯坦纳指出了这种剥削的危险性,以及可能导致对创新精神的扼杀,个体思维发展的停滞。
当然,作者也不遗余力地探讨了老师面临来自学生的背叛与颠覆的威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质疑与反抗的时刻,有时这种质疑会转化为对老师及其教导的颠覆。但作者并没有悲观看待这一现象,而是指出这种背叛,从某种程度而言,是文化与思想传承中不可避免的。因为教育充满了动态,知识不是僵化地被传递,而是不断地在检验与更新中得以重塑。
关于信任与爱、指导与学习,也是作者的议题,代表了教学过程中最纯净与最为人性的交互关系。作者通过历史和文学中的丰富典故来说明问题。例如,耶稣与门徒的关系,展现了师生间最理想的状态。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之上,是学生知识与人格双重成长的摇篮。作者提倡的是一种平衡的教育关系,既非权威主义的压迫,也非相对主义的放任,而是介乎两者之间,允许师生间的健康对立和思维碰撞。
书中的论述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带有批判性与反思性。作者对“坏老师”以及“政治正确”的批评,显示出他对教育者和学术机构的期待。他不满于教育成为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对于教育背后隐藏的动机、权力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给予了深刻的检视。书中,作者展现出了广泛的学识,不限于文学,还涉及宗教、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用来支撑他的观点。
作者在书中论述的激情,往往通过戏剧性的语言来传达,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教与学神圣性的认知,使这本书超越了关于教育学的论述,达到了一种文化的呼唤。或许,对于作者斯坦纳而言,他本身所期待的,正是这样一种深入灵魂的教育,一种能够在学生心中点燃探索与创新火焰的教育。
约翰·班维尔曾评价斯坦纳说:“好的老师可能比艺术家或圣人更稀有……”这一评价点出了作者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重要性,在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理想教师的肖像:充满智慧、秉持着对知识与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对自身位置的不断自省和调整。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传递,不仅关乎知识的继承,更是心灵的触动。教师不应被视为简单的信息发送者,而应是学生思想探索旅程中的同行者。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一路上的对话、冲突、共鸣和成长。
大师与门徒
8.3
[美] 乔治·斯坦纳 / 2024 / 九州出版社
书名:大师与门徒
作者: [美] 乔治·斯坦纳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Lessons of the Masters
译者: 邱振训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