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解读《大学》:诚意与格物致知的辩证关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解读《大学》:诚意与格物致知的辩证关系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57RU130553GSDY.html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与弟子蔡希渊就《大学》的解读展开了深入讨论,其中涉及"诚意"与"格物致知"的顺序问题。

蔡希渊问:"朱熹修改了《大学》的顺序,他把格物致知放在诚意之前,这似乎与第一章的次序相同。但是如果按照阳明先生您的主张,从而依据《大学》旧本的话,那么,诚意就在格物致知的前面,二者似有矛盾。"

王阳明回答说:"《大学》的工夫就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一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如果以'诚意'为主要,再用格物致知的工夫,那么工夫才有着落。也就是说,为善去恶都是'诚意'的事。"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像朱熹编著的新本《大学》所说,认为格物就是先去穷究事物之理,那么就会茫然而没有着落处,无法与后面的'诚意'连在一起。那么就必须增添一个'敬'字,才能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但毕竟没有根源。"

王阳明认为,"诚意"是学问的大头脑处,如果对这个不明白,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指出,《中庸》的工夫只是"诚身","诚身"的极限便是"至诚",《大学》的功夫只"诚意","诚意"的极限便是"至善",工夫永远相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王阳明举了一个具体的工作场景例子:"假如你现在在上班画图,然后你发现这个地方少画了一个标注,但是你现在又想去看小说,想着反正只是一个标注而已,关系也不大。其实你的心里知道少画了一个标注,这个是你的良知在发挥作用,你原本自己就知道,但是你明明知道却没有做,这就是自欺,也就是不诚。然后你想着我一定要诚其意,这个时候你才会切实的想去格除心中的物欲,格除那个爱看小说的私欲,此时就是格物致知。所以你要先以诚意为主,然后再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那么工夫才有了下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诚意"和"格物致知"的理念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这也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注重实践和体验的特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欺"的状态,忽视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准则。通过"诚意"和"格物致知"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培养更加真诚和自律的生活态度。

总之,王阳明对《大学》和《中庸》的解读,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智慧。通过学习和实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品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