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说孙权后期执政昏庸?他一手促成的"二宫之争"可见一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说孙权后期执政昏庸?他一手促成的"二宫之争"可见一斑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EK02VKU055693FQ.html

在汉末三国时期,孙权作为东吴的统治者,其后期的执政表现备受争议。其中,"二宫之争"作为孙权后期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不仅导致了东吴政权的内耗和动荡,也反映了孙权晚年决策的昏聩。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宫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东吴政权的影响。

提到孙权这个人物,可能会有这样的评价:在统治江东初期还算是比较英明,但是在后期就变得很昏聩。诚然孙权在执政后期有过一些被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使用酷吏、币制紊乱,但是问题最大的地方还是在于他一手促成的"二宫之争",导致东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弱臣强、政变不断。东吴丞相陆逊也死于"二宫之争"当中。

"二宫之争"的背景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很多废长立幼的情况,而废长立幼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结果,或者说至少是造成了很大的波动。比方说袁绍废长立幼,导致袁谭和袁尚的争斗,最后被曹操照单全收;再比方说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的分裂,小儿子刘琮又毫无威望,在刘表去世后就投降曹操。而"二宫之争"的本质也是废长立幼。

孙权的长子孙登,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也费心思培养,可惜很早就去世了;孙权的第二个儿子孙虑死得比孙登还早。于是太子的位置就落在了第三个儿子——孙和身上。孙权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培养孙和,等待东吴政权顺利交接。这是正常的选择。但是孙权偏偏不这么做,在孙和作为太子的时候,孙权还给孙和找了一个对手——四子孙霸。让孙和、孙霸的待遇平齐。

东吴群臣一看这个情况,是不是孙权对孙霸也有意思啊?于是就像当初曹丕和曹植那样,很多人纷纷下场站队,或支持孙和,或依附孙霸。在史料中随便划了划了,就能找到几十个东吴臣子或宗室参与"二宫之争",没记载的可能更多,互相之间非要置对方于死地。东吴丞相陆逊就是死于"二宫之争"当中,被人构陷而死。

孙权的解决方案

东吴的"二宫之争"的剧烈程度,已经超过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斗争,甚至达到"举国中分"的程度。孙权已经难以控制局面。这个时候孙和和孙霸都不能立为太子了。因为如果孙和即位,孙霸一党遭清算;如果孙霸即位,孙和一党受打击。东吴经不起这种程度的内耗。

于是乎孙权废掉了太子孙和,甚至杀死了孙霸(这个可是亲儿子),然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毕竟孙亮是一个小孩子,没办法威胁到孙权自身的地位,但同时也没有办法亲自处理政事。所以又有五个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弘、孙峻、滕胤、吕据。考虑得还算是比较周详。

"二宫之争"的影响

不得不说,"二宫之争"对东吴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孙亮是一个小皇帝,政权都在五个辅政大臣手中。孙权当然希望这五个人齐心协力辅佐孙亮,至少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但是很快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在孙权刚去世的时候,孙弘就打算杀死辅政大臣之首诸葛恪,结果被孙峻告发,诸葛恪杀死孙弘。

而后诸葛恪因为"新城之战"的失败威望大减,被孙峻以孙亮的名义杀死。自此孙峻掌握大权。在孙峻去世前,他将权柄交给自己的族弟孙綝。孙綝完全没有威望,又不在辅政大臣名单当中。滕胤与吕据马上决定联手除掉孙綝,但是被孙綝击败,都死于这次失败的政变当中。自此孙綝独掌大权。这仅仅是五个辅政大臣与孙綝之间的斗争,事实上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发动的政变,小编就不赘述。

而从诸葛恪到孙綝,孙亮作为皇帝,都没有亲政的权力,长期被权臣所把控。孙亮策划扳倒孙綝,但是消息走漏,反而被孙綝废黜。孙綝扶植孙权的儿子孙休为帝,孙休是一个有手段的人,利用一场"鸿门宴"除掉孙綝,重新掌控政权。至此"二宫之争"的影响在逐渐消灭。从孙权到孙休,"二宫之争"的本身以及造成的连锁反应,可以说是东吴内部一场极其严重的内耗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