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即将归笼!如何帮助孩子“收心”?多位名师支招
“神兽”即将归笼!如何帮助孩子“收心”?多位名师支招
寒假余额已不足,新学期开学提上日程。如何帮助孩子调整状态,顺利过渡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本文特邀三位江苏教育专家,从作息调整、作业准备、心理调适等多个维度,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指导建议。
指南一:帮助孩子调整作息,避免晚睡晚起
寒假即将结束,孩子们也将迎来新学期,但许多孩子在假期中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如何帮助孩子调整作息,避免晚睡晚起呢?常熟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金燕表示,首先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应避免的误区
强制要求与心理抗拒
许多家长在假期快结束时,会突然要求孩子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睡觉。这种“急刹车”式的调整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极度不适应,甚至引发抵触情绪。当家长反复强调晚睡的坏处或强制要求孩子早睡时,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更不愿意配合。忽视环境与暗示效应
如果家长在孩子睡觉前仍然保持家庭环境的嘈杂,如看电视、聊天等,孩子很难进入睡眠状态。此外,如果卧室的光线过强、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可以向孩子传递“该睡觉了”的暗示,而嘈杂的环境则会传递相反的信号,让孩子难以放松。忽视心理需求与心理安全感
孩子晚睡可能是因为心理上的焦虑或不安,如对开学的恐惧、对假期结束的不舍等。如果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孩子可能会在开学后出现情绪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
如果逐步调整好了不晚睡,正常起床也就基本可以了。
如何帮助孩子调整作息
优化睡眠环境与心理暗示
在孩子睡觉前,家长可以营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例如,把灯光调暗,关闭电视机,减少噪声干扰。可以使用遮光窗帘等辅助工具,帮助孩子放松身心、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这种环境的调整可以向孩子传递“该睡觉了”的暗示,帮助他们更好地放松。建立睡前仪式与条件反射
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仪式,如洗澡、换睡衣、听舒缓音乐、阅读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身心,为入睡做好准备。从心理学角度看,固定的睡前仪式可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让孩子在这些活动后自然产生困意。例如,每天晚上8点开始,让孩子进行洗澡、刷牙等准备工作,然后一起读一本有趣的睡前故事书,最后在舒缓的音乐中入睡。渐进作息调整与心理适应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较晚的入睡时间,可以每天提前15分钟,慢慢调整至理想的睡觉时间。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更好地适应变化,减少不适感。例如,如果孩子平时晚上11点睡觉,可以先调整到10点45分,然后逐步提前到10点30分,直到达到理想的9点或9点半。引导健康习惯与行为塑造
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从而影响睡眠。建议在睡前一小时禁止使用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和手机。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非电子的活动,如拼图、绘画、阅读等。这有助于孩子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增加日间活动与心理放松
确保孩子白天有足够的体力消耗,如户外运动、骑自行车或游泳等。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在晚上更快进入深度睡眠。例如,每天安排30分钟到1小时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尽情玩耍,消耗多余的能量,这有助于孩子在晚上更好地放松,更快地入睡。关注心理需求与情感支持
在调整作息的过程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开学的担忧和期待,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上一学期的收获和进步,展望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让孩子对开学充满期待。以身作则与榜样示范
家长自己也要调整作息,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果家长自己都在熬夜娱乐、看手机,孩子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到了睡觉的点,家长要马上关掉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并且坚持下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保持耐心与心理激励
在孩子调整作息的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孩子可能会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如偶尔睡懒觉或晚上难以入睡。这时,家长不要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而是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作息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动机。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寒假尾声平稳地调整作息,顺利过渡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重要的是,家长要以理解、耐心和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指南二:清查作业,提前做好开学准备
“孩子毕竟是孩子。事实是,孩子越小,开学前的‘收心’越有必要。”家长如何给孩子“收心”呢?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师彭荣辉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提请孩子清查所有作业。
假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各类作业或多或少都有布置。不管之前孩子是否有详实的学习计划,开学在即,各科作业的完成必须一一兑现。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基本学习品质。这事儿,家长最好开学前一周——提前一周提示,是为了便于发现问题之后能够有一个及时补救的时间缓冲——就摆上桌面,严肃对待。
如果清查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孩子作业存在问题,家长必须立刻提请孩子注意,明确告知细节,并及时通过商讨的方式要求孩子列出具体有效的、切合可行的整改方案。至于此后,自然是孩子按部就班按计划推进、努力,家长同时按拟定整改计划逐日督促和检查,直至所有作业保质保量按学校要求完成。
其次,提请孩子做好开学准备。
开学前的准备,包括物质上的准备,还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指书包、文具等。书包要换吗?要洗吗?文具有需要更换的吗?新学期,是否会增加新的课程?如果有新的课程,是否需要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加应添置新的文具?如果有,列个清单,列个计划一一采办。家长提示,孩子可以自己去办。
孩子选择,孩子便负责。如果学校有改变,或是上学的交通方式有变,不妨提前带着孩子去体验、去适应。如果老师有改变,条件允许,家长也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并告知孩子,以便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孩子不介意,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做新学期的学科预习。借由相关学习的琐事操办和提前体验、预习,让孩子早早进入上学状态。
再者,提请孩子调整生活作息。
假期生活,孩子可能比较随意。毕竟,总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感觉一直用不完。所以,除少数极度自律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的生活作息较之于上学期间会有些混乱。每天多半会睡到自然醒。早餐、午餐吃不吃,可能要看自个儿喜欢。上午、下午做些啥,也可能比较随心所欲。放假居家无人监管的时候(父母白天上班在外),孩子想玩啥是不是一切全凭了心意……
显然,这些抓紧得改。要不然,孩子开学后一定很长时间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出现无效、低效的书面。怎么改呢?开学前一周,所有作息尽可能按上学期间进行,三餐努力定时定量,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定量纸质阅读或是书面作业,早睡早起,尤其远离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产品,不赖床、不晚睡,每天保持良好作息。
指南三:拒绝比较,学会鼓励孩子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苏州市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优秀“林老师”、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张剑总结了6点误区和相关建议——
- 循序渐进,制定作息计划
寒假期间,有些孩子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开学前一周,家长便会试图“强行纠错”,但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家长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逐渐恢复学校作息的计划,每天提前15-30分钟睡觉和起床,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每天设定一些小目标,如按时完成作业、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等,这样既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又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 劳逸结合,进行户外运动
寒假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宝贵时间,如果家长在开学前一周过度强调学习,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厌倦和疲惫,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建议】家长可以在开学前一周适当增加学习时间,但要注意劳逸结合。例如,每天安排1-2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可以让孩子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帮助孩子增强体质,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
- 给予肯定,创设奖励机制
寒假期间,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放松而有一些表现不佳,家长会因此担心焦虑而忍不住批评甚至责备孩子。然而,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寒假生活,分享彼此的感受。先肯定优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再进行温和提醒,比如“我发现你这段时间有些放松,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计划,帮助你更好地进入状态”,而不是简单地说“你怎么又这样”。让孩子负责执行,家长则扮演监督和支持的角色。同时,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奖励机制,比如“如果你能按时完成当天计划,傍晚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 保持沟通,感孩子所感
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对新学期的担忧、对同学关系的紧张等,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
【建议】家长要多加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愿意上学的情绪,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原因,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新学期的希望。如有必要,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 培养能力,勇于尝试与挑战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调整状态,于是选择包办代替。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会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建议】逐步放手: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如自己整理书包、先独立完成某一项作业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和自主。鼓励尝试:鼓励孩子尝试做一些新的事情或挑战一些困难的任务,家长要特别注意,无论完成得如何,不要批评或做负面评价。
- 拒绝比较,学会鼓励孩子
有些家长往往会拿自家孩子与他人比较,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孩子感到自卑,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建议】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适合你的计划”,而不是简单地说“你看别人”。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寒假期间的进步,比如“你这段时间坚持整理自己的房间,真的很棒”,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教育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在寒假倒计时一周内,家长应巧妙帮助孩子收心,首先心态平和,要保持春节期间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本文原文来自江苏教育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