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十四史》为何《明史》不可信?无奈,清朝奇葩的编修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十四史》为何《明史》不可信?无奈,清朝奇葩的编修历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9/13/81218910_1146368677.shtml

《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其编纂历程充满波折。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历经三代皇帝,耗时147年才最终完成。本文将为您梳理《明史》的编纂过程及其在清朝统治者手中的演变。

《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尚有“史家风骨”官方干预较少,称“前四史”相对可信;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期间成书的《南史》《北史》疏漏较多,但也更符合历史原貌;隋唐之后“封建中央集权”,史书沦为皇权“歌功颂德”的媒介,尤其是元朝所修《宋史》、《辽史》、《金史》被骂惨;

《明史》全书336卷约605万字,完整记述明朝(1368至1644年)历史,被清朝史学家赵翼誉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经常被用作明朝文献参考,但是,多臻贵在很多文章都表明过观点“《明史》不可信”,为何得出这样的观点?本文带您梳理《明史》波折的成书过程。

《明史》编纂:历经三代,勉强成书!

公元1644年6月6日(农历五月二日)清军占领北京,摄政王多尔衮代顺治皇帝发布檄文,宣称是替明朝崇祯皇帝讨逆(李自成),为崇祯皇帝收殓遗骨修建思陵予以厚葬,并且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五日夺取南明都城,批准洪承畴、范文程等奏请编纂《明史》。

清朝此时仅控制京畿至长江以北地区,粮饷短缺放缓与大西军和隆武帝决战,为何还要修《明史》?不得不说,明朝降臣真的很卖力,理由是:中原民众视清朝为“蛮夷”,视南明为“华夏正朔”,都盼望隆武帝能北伐中原,汉臣建议,修史象征前朝灭亡,顺便拉拢乡绅士子,普通民众便任由驱使。

汉臣“杀人诛心”无私的辅佐下,清朝确立正统地位,且“胡萝卜加大棒”,明朝将领望风归降,数月之后清军便饮马珠江,南明、大顺、大西余部及各界抗清势力只能联合据守云贵,历史基本完成朱明——满清两个时代的交替,并且“剃发令”导致反清浪潮高涨,清朝索性撕下伪装暂缓《明史》的编纂。


多尔衮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险象环生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但康熙皇帝忧惧心烦,东南沿海响应郑氏,如何能够消减江南民众的反清思想?起居注官张玉书随即谏言修《明史》的好处,康熙帝欣然准奏。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载:三月丙申朔,御试博学鸿词于保和殿,授彭孙遹等五十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康熙帝更是在公元1684年首次南巡,抵达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全程没有丝毫帝王傲气,反而恭敬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自在墓碑提写“治隆唐宋”四字,观礼乡绅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江南士大夫踊跃响应清朝编修《明史》。

康熙帝宣称“务必将之修成一代信史”,但屡屡审阅《明史》文本并提出“意见”,训斥史官“讽刺前朝”“浮夸文锋”“考据不实”,康熙朝《明史》文本编纂达43年,编修走马灯般变换,文本内容更达十余版,据说拖到康熙帝逝世也只修到万历年间,因涉及清太祖努尔哈赤便基本搁置。

康熙皇帝

胤禛属于“九子夺嫡”的冷门,却最终成为胜利者登上皇位,但是,流言蜚语满朝野,雍正帝甚至亲自撰写《大义觉迷录》辩解都无济于事,为了控制舆论又不会被朝野批判,雍正帝打着编纂《明史》的名义搜罗史书,雍正帝是铁腕皇帝效率极高,当年便集齐四版《明史》。

雍正四版《明史》分别是万氏《明史稿》313卷本和416卷本;王鸿绪删减万氏《明史稿》而成的205卷本(列传部分)及雍正元年(1723年)的310卷本;雍正帝更欣赏王鸿绪删减版本,但仍命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张廷玉为总裁,与康熙文稿再次编纂,直到雍正十三年终于定稿。

雍正版《明史》不再后缀“文本”或“稿”字,绝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雍正帝根本不在乎《明史》的质量,雍正帝以《明史》掀起“文字狱”,本就受困“八股文”枷锁的读书人,更不敢“非议朝政”以免招致祸端,至于雍正版《明史》,据说为使读书人难懂其意,增加大量传志进行误导。


雍正帝

《明史》再修:四库全书,面目全非!

乾隆皇帝和老爹雍正帝确实有点“不睦”,乾隆皇帝张口闭口就是“圣祖康熙爷”从不提“先皇雍正帝”,就连陵寝也都靠近祖父康熙而躲着父亲雍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行《明史》,合理推测是彰显祖父康熙帝的“文治”,但雍正版《明史》让乾隆皇帝很恼火,很快便停刊。

乾隆号称“十全武功”,有争议但毕竟带领清朝走向鼎盛,例如乾隆十二年“大金川之役”、二十年“灭准噶尔之役”、二十二年“平定阿睦尔撒纳之役”、二十三年“平定大小和卓木”、三十年“征缅之役”、三十六年“大小金川之役”等,清朝连年用兵导致府库空虚,遂御批“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四库全书》。

越没钱,越花钱?没错,这就是“上位者”的逻辑,读者可参考《红楼梦》,唯有向江南士绅展现清朝的强盛,清朝的“钱袋子”江南才能稳定,江南士绅才能心甘情愿的掏钱“孝敬”,为编修《明史》慷慨解囊亦能维护江南乡绅“颜面”,书香门第为“青史留名”也拿出珍藏古籍阵册,军饷、文化、民心,乾隆皇帝一箭三雕。

乾隆皇帝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由于四海升平,乾隆皇帝真的全程参与编纂工作,并先后派永瑢等三位皇子、内阁大学生于敏中担任总裁官,著名学者纪昀(纪晓岚)担任总纂官,总阅、总校等官员多达360人,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更是超过3800人。

乾隆皇帝的目标,“重现《永乐大典》,并超越《永乐大典》”,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毕竟“经、子、集”为先贤所定流传千载,若是删改天下学子真的会拼命,所以,只能从“史”下手,重中之重便是《明史》,乾隆皇帝厌恶雍正版《明史》,导致《明史》在定稿后再次删改修订。

《四库全书》版《明史》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共计332卷,作为参照《宋史》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即便宋朝320年国祚较明朝276年多44年,但相差164卷还是显得不正常,只能推测《四库全书》版《明史》遭到更严格的删减。


《明史》

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打定主意精神控制读书人,删减对清朝不利的文章,便以文章审阅量多为理由,由满族官员分段编纂,再由汉族官员分段抄录,最后由总纂官和总裁官核验,整个近百人的工程,没有人知晓《明史》的原貌,大量珍贵的史料,因编纂官的好恶和对文字狱的惧怕而被舍弃。

《明史》编撰,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成,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四次编纂跨度达147年,比金朝(1115年-1234年)国祚还久,《明史》史料的可信性低,谄媚者在《明史》出现类似“我大清”“大清兵”等词汇,这种浅显的问题被诟病已久。

以清朝的视角代入编修而成的乾隆版《明史》,明朝万历以后被网友戏称为“清朝前传”或“清朝崛起录”,在此期间明朝从战略到战术被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牵着鼻子走,崇祯帝滥杀忠良导致朝野背叛为洪承畴等降将洗白,确实符合清朝作为封建集权巅峰的特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四库全书》

综述:清朝视《明史》为工具,根本不在意《明史》后世影响!

《四库全书》以约3.6万册、7.9万卷的规模,确实超过《永乐大典》约1.1万册、2.3万卷,但“大而不精”,尤其是《明史》编修147年越修越少,越改越乱,《明史》删减“南明史料”却用很多笔墨在《史可法传》渲染明末君臣的昏聩等等。

清朝统治者延续“愚民政策”,期望爱新觉罗家族万世一系,根本不在乎历史责任与国家未来,《明史》对于清朝统治者就是控制读书人的“工具”,清朝缺钱、维稳就编修《明史》,清朝稳定就通过《明史》搞“文字狱”,逐步试探读书人的底线,待到《四库全书》版《明史》刊印却不再受到特殊追捧,乾隆皇帝目的达成便不再折腾《明史》。

《明史》虽被删减修改但也有积极意义,《明史》极大改善满汉等民族的对立情绪,咸丰时期团结汉族地主阶层平息“太平天国运动”,同治时期创造“洋务运动”等,实现276年国祚;《明史》是现代解读明朝历史最重要的文献,毕竟其基础资料明朝官方记录,但需要创作者严谨筛选和推敲,通过其他文献佐证,还原接近于真实的明朝历史。

文献参考:《明史》《四库全书》《清史稿》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