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鳖甲汤方歌详解:养阴透热,治疗温病后期
青蒿鳖甲汤方歌详解:养阴透热,治疗温病后期
今天,我们来继续背诵和讲解方歌。背什么呢?背一背青蒿鳖甲汤。这也是一张很著名的方子。它出自《温病条辨》,基本配伍是青蒿6克,鳖甲15克,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所有这些,水煎服。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其中的青蒿,不跟着其他药一起煎煮,而是别的药煮好以后,用药汁来泡服。
这个方子能干啥呢?就是养阴透热,治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所形成的问题。主要症状,是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上述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们怎么理解呢?别着急,你听我往下讲。
先看看青蒿鳖甲汤的方歌吧——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我带你解读。你跟我的思路看下来,就知道这方子是怎么回事了。
第一句,青蒿鳖甲知地丹。这句话告诉我们,全方的药物组成,包括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咱们来看看这几味药吧。青蒿,性味苦、辛、寒,可以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鳖甲,可以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知母,能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生地,主要是滋阴、清热、凉血。丹皮,可以凉血活血。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了,这几味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凉润滋阴。凉,就意味着可以退热。滋阴,就意味着主治证候有阴虚之证。
那么,这些药组合在一起,到底治的是什么病呢?我们看第二句——热自阴来仔细看。这句话告诉我们,此方针对的病症,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热自阴来”。
那什么是“热自阴来”呢?这得从头说起。原来,在明清时期,中医学特别注重对温病的治疗。所谓温病,就相当于流感、肺炎类的疾病,以急性重度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人们在诊治这种疾病的时候啊,就发现,有相当多的患者,病情到了后期了,发热的规律很奇怪,就是夜里发热,早上身凉,同时热退了以后身体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这是怎么回事呢?临床家经过分析,认为这是温病后期,热邪深藏于阴分所致。热邪藏于阴分,晚上加之阳卫之气行于内,所以人就开始发热。但是由于温病日程已久,患者阴液受损,所以再怎么热,也不会迫津外出,所以患者不会流汗。阴伤则苔少脉细,有热则脉数舌红。总之,这些,就是所谓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所致,因此叫做“热自阴来”。方歌里的第三句,夜热早凉无汗出,则是对热邪伏于阴分所致一系列症候的精准概述。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很矛盾。你看,患者有热,你是不是要清热。但苦寒清热之品,往往伤阴,这就容易加剧患者当时的阴虚症状,如舌苔少等。另外,患者阴虚。你是不是想滋阴。可是一旦滋阴,那么滋腻之品肯定会粘滞,让本就伏于阴分的热邪,更加不好清理,这就是滋腻恋邪。这咋办啊?古人想到了青蒿和鳖甲的搭配。
青蒿,前面提到了,可以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这个药有一个能耐,就是面对潜伏于内的热邪,它可以将其引出来,这就是所谓透散热邪。它不同于一般的苦寒清热,而是透热。这是比较特殊的手段,对温病后期伏于阴分的热邪,比较适合。但是,青蒿这个药的药性,你想直接到达所谓的阴分,还不容易。怎么办?配上鳖甲。鳖甲这个药,滋阴潜阳。它可以入阴分,去滋阴。所以,鳖甲可以领着青蒿,来到阴分,把热透出去。对此,古人有一段话来解释两者的相互作用,这就是“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处也”。
在这个基础上,加知母、生地、丹皮。生地滋阴,知母在生津润燥的基础上,清热泻火。丹皮凉血,善于清退阴虚所致的虚热。
你看,这么一来,患者的问题就被解决了。总体概括,就是养阴透热。正如方歌第四句,养阴透热服之安。
这就是青蒿鳖甲汤方歌的解读。再来把方歌说说: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你把上文反复看几遍,加深理解,对背诵上面的方歌是有帮助的。其实,对方歌的解读,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我们把方歌背下来,才是掌握方剂构成、功效、主治的最佳办法。从前的老中医,开方子的时候,方歌随口而出,体现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我们要想在中医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背方歌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