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S选择的“树葬”是什么?这种环保殡葬方式你了解多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S选择的“树葬”是什么?这种环保殡葬方式你了解多少?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H3NN7105346JLK.html

这两天,大S(徐熙媛)将树葬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极目新闻报道,小S经纪人回应正在申请环保树葬,让亲爱的姐姐骨灰回归大自然。

这一消息一出,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眼球——毕竟大S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她的身后事自然备受瞩目。而“树葬”这种相对小众的殡葬方式,也因为这个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其实,树葬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就有不少民族采用树葬的方式。

据《魏书・失韦传》记载,东汉时期的失韦国(也称为室韦,是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蒙古语部落的泛称,与居住在他们南方的契丹人及奚族同源)就有树葬习俗:“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上。” 失韦人有将死者遗体安置于树上的习惯,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纪念。进入北朝时期,他们则采用了在露天搭建木架的方式,将逝者安放其上,这种做法,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了树葬的另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中得到广泛传播和传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葬礼形式。

后来像中国东北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流行过树葬。在那个时候,树葬可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有的民族认为,树是有“灵性”的,把逝去的人放在树上,他们的灵魂就能得到安息,还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新生

就拿鄂伦春族来说吧,他们会用桦树皮或者兽皮把逝者裹得严严实实的,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遗体安放在离地面大概2米高的树杈上。这可不是随便找个树杈就放上去的,里面的讲究可多了。

还有赫哲族,他们会在树上专门搭建木架,把棺木稳稳当当地放在上面。那时候的树葬,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也寄托着对生命轮回的美好期许。之后,树葬的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各地的习俗和传统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

上图:蚌塑“龙虎”墓(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3000年)中,这个6000年前的墓主人的两侧分别用蚌壳摆成了一只龙和一头虎的形象。从上图可以看出土葬的面积,其实是不少的。

时光流转,到了现代,树葬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常见的“树葬”形式,主要有三种:骨灰深埋树葬、骨灰撒播树葬、壁葬式树葬

先说说“骨灰深埋树葬”,就是把逝者的骨灰装进那种可以降解的骨灰盒里,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把它深深地埋在树下。在地面上,可能会立个小小的石碑,或者就放块自然的石头,作为一个简单的标记。周围呢,会种上一棵象征生命延续的树木,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茁壮成长,就好像逝者的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得到了延续。

“骨灰撒播树葬”就更直接了,把骨灰均匀地撒在树下的土壤里,不留下任何硬质的标记。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会不会太简单了,连个纪念的地方都没有?其实不然,这样做,恰恰是为了让逝者真正地回归自然,让他们的生命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逝者在诉说着什么;当阳光洒下,树影斑驳,又好像是逝者在享受着这份宁静。

“壁葬式树葬”,则是把骨灰嵌放在专门的墙壁式格位内,墙壁的周边和顶部会种上绿化植物或者藤蔓。远远望去,就好像整个墙壁都被树木包裹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种树葬方式,既节省了空间,又营造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说了这么多树葬的形式,咱再好好聊聊,为啥树葬被认为是环保、又值得提倡的“生态葬”方式。

最明显、直接的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点),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土葬和立碑式墓葬那可太占地方了。一块小小的墓地,不仅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而且墓碑、墓穴的建造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材、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的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破坏可不小。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有限的土地要用来满足人们居住、生产、生活等各种需求,实在是很难再拿出大量的土地来用作传统墓葬了。我国现在提倡的“绿色殡葬”,是大势所趋的。

就拿前面新闻里面提到的我国台湾的台北市的树葬区域来说,总面积约19400平方公尺,却能提供15900个树葬穴位。这要是换成传统的墓葬,根本不可能容纳这么多。树葬把骨灰安置在树下,不设立墓碑,不记录姓名,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土地空间。而且,这些树葬区域还可以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绿化,变成一片片美丽的树林。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殡葬的功能,还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株高山榕树。

再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树葬对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准确的说,是正面的)。

树葬虽然可能基于火葬,但是后续,它采用的是可降解的骨灰盒,或者直接将骨灰撒在树下。骨灰,本身就是人体燃烧后的残留物,主要成分是钙、磷等矿物质,这些物质对土壤来说是很好的肥料。当骨灰融入土壤后,能够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养分,促进树木的茁壮成长。而树木呢,又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树葬实现了从人到自然的良性循环,让生命以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延续下去

当然,各个地方的具体的做法可能有所区别。“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看到韩国的一则有关树墓(Tree-Tomb)的专利文件显示,他们的树墓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在花坛区域内安置一棵树苗,树苗周围的土壤被精心设计为可以安置骨灰的地方。具体来讲,树苗的种植区域直径和深度大约为50厘米,符合种植树木的基本要求。骨灰的安置部分则是在树苗周围25厘米的范围内挖掘至30厘米深,将火化后的骨灰埋葬在这里。通过这种方式,骨灰与自然土壤紧密结合,树木的生长能够从中汲取养分,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除了环保和节省土地资源,树葬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很多文化中,树木都被视为生命、希望和永恒的象征。把逝者的骨灰与树木联系在一起,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延续。这种方式不仅让逝者回归自然,也让生者在面对亲人离去时,能够从树木的生长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

清早的树林。

中国一直有“入土为安”的说法,意思就是把逝者安葬在土里,代表着回归大地、安息。现在的树葬就像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只不过是让逝者的骨灰慢慢融入土壤,化作树木的一部分。它既符合“入土为安”的理念,也让人感觉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变成自然的一部分。树葬不仅环保,还充满了深意,既温暖又有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看,树葬,或许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死观。它强调生命的延续与自然循环,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与大自然的融合得以延续。树葬通过将逝者的骨灰与树木结合,象征着生命的复生、再生。这种方式,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与环境的尊重,体现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关注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树葬让人们在悼念亲人时,也能感受到生命轮回的力量,寻找心灵的慰藉。

想象一下,多年以后,当你来到这片树葬林,看到曾经为亲人种下的那棵树已经枝繁叶茂,你会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百年后,逝者的子孙、重孙,来到这片树林,又是什么感受呢?…… 或许,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亲人在诉说着思念。这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是传统的殡葬方式所无法给予的。

摄影:YJ

树葬这种殡葬方式,无论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都有着诸多的优势。它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文明、绿色的殡葬选择。虽然目前树葬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树葬这种方式,让生命在大自然中得到永恒的延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