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突破:我国科学家揭示肿瘤转移新机制,为肾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科研突破:我国科学家揭示肿瘤转移新机制,为肾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日,东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大医院高山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C3通过招募免疫抑制性髓性细胞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为肾癌转移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理论支持。
研究背景与意义
补体系统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C3是补体系统的中心效应分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补体系统如何影响肿瘤进展和免疫微环境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s)在转移前生态位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关于EV C3在肿瘤转移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
高山教授团队通过定量质谱分析发现,肾细胞癌转移细胞分泌的EVs中C3含量显著升高。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C3在免疫健全小鼠体内促进肿瘤转移,而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则无此作用,说明C3的促转移作用依赖于免疫系统。
研究人员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V C3能够招募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多形核骨髓来源免疫抑制细胞(PMN-MDSCs),促进转移部位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在分子机制上,EV C3被肺转移部位的巨噬细胞吸收后,促进该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CL2和CXCL1,分别负责招募TAMs和PMN-MDSCs。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阻断CCL2/CCR2和CXCL1/CXCR2轴,可以抑制C3的促招募和促转移作用。
临床上,研究团队发现高表达C3的肾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缩短,进一步证实了C3在肾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图1 细胞外囊泡C3促进转移和招募免疫抑制型髓性细胞的机制模式图
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肾癌来源EVs关键分子C3在促转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为肾癌转移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理论支持。未来,基于这一发现,有望开发出针对C3或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新型免疫治疗方法,为肾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Zhang Y, Wang X, Gu Y, et al. Complement C3 of tumor-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s metastasis of RCC via recruitment of immunosuppressive myeloid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122:e2420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