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老子的箴言,真理无须争辩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老子的箴言,真理无须争辩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第八十一章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本章通过三个排比句,揭示了真理的朴实本质,并强调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处世哲学。
根据史书记载,《道德经》是老子将要出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拦住,应邀写下这五千言。写完之后,老子骑青牛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尹喜功不可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显质章第八十一”,再次强调大道本质,以及遵从大道之人的做法。
基本释义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的话不会特别美好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遵从大道之人不会在言语上与人争锋,徒逞口舌之利;喜欢辩论不休、一定要在言语上占上风的人不明大道。
深具智慧的人掌握事物根本,所以知识面未必广博;博学之人注重追求丰富的知识,认识难免流于肤浅,往往不能深明大道。
三个排比句的运用,说明的无非是一个问题:真理往往朴实而简单,不重浮华。如果迷惑于事物纷繁复杂的表面,往往容易失大道之根本。
-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深明大道的人不会为自己积累财富,而是将其普惠于人。可是虽然如此,他帮助的人越多,自己也就越富有,越为别人考虑,自己反倒受益更多。
对于有意修行之人,这句话非常关键,能够了悟这句话,境界自然会有极大提升,局面也会豁然开朗。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覆地载,大自然滋养抚育万物,不会对万物有任何损害。圣人效法天地大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往往会取得极大成果,但是他们并不会将其据为己有,也不会因此与人相争。
有前面那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就显得非常顺其自然。
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在那里,不言自明;人心向背在那里,非求可得;人们重视的利益得失也在那里,越追越失。所有这些,难道都是可以争得来的吗?显然不是,所以何必去争,又何用去争?
写到这里,《道德经》全篇结束,理已尽,辞未穷,只是无需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