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二十六年 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扎根乡村二十六年 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在同事眼中,李婧是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与她共事多年的同事王飞说,刚刚参加工作时,心中非常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就在她无助的时候,李婧主动教她如何备课,如何教育学生,点点滴滴都手把手教给她,让她顺利适应了工作。
王飞记得几年前,自己班里一个孩子罹患风湿性红斑狼疮,家里常为医药费担忧。李婧想方设法为孩子联系到一笔公益捐款。“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谁都特别好,总是笑眯眯的,让人特别安心。”王飞说。
“李婧老师业务能力突出,语文、数学能教,美术、音乐也能教。2006年她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后,在工作上帮了我很多。”安里学校校长王巨丰与李婧共事多年,他表示有这样一个好帮手,感觉很荣幸。
双望总校校长毛志兴表示,接下来,双望总校将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李婧为所有语文老师上课,传授教学方法,带领老师们一起备课、教研,力争让全乡镇学生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由秦皇岛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繁华一步步隐去,现出乡村的质朴。萧瑟的冬季里,这种质朴难免泛出些单调的底色。
但是眼前这所乡村小学校——卢龙县双望镇安里学校,却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让歌声、笑声、读书声,声满校园;让花香、心香、翰墨香香伴人生。”正如校园里红旗下的标语所写,这里满耳琅琅读书声,满眼纯真笑脸……
从19岁到45岁,一位乡村女教师扎根在这里。26年间,她指导这里的孩子们发表了数不清的文章。她将满腔的爱与温柔浇灌给乡村的孩子们,用文字为他们的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父亲的影响
1998年,19岁的李婧从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她就选择了卢龙县双望镇安里学校,成为一名乡村女教师。这一切,都是源于父亲的影响。
李婧的父亲李开玉,在卢龙县刘田庄镇下荆子小学教了一辈子书,是个不苟言笑、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但是他深受村民爱戴。
“李老师对孩子们严,严是好事儿。”“李老师一接手,孩子们的成绩就上来了。”……幼小的李婧常听村民们说起父亲,言谈话语间都是对他的认可,这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范学校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想被分配到城里的学校,或者到卢龙县南半县工作。“南半县比较富裕,北半县则相对来说贫困一些。”李婧却主动选择了位于北半县的安里学校。
她希望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受村民爱戴的好老师。
甜蜜的事业
李婧刚入职的时候,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冬天,寒风不断地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教室,让小小的炉火显得力不从心,孩子们的小脸蛋被吹得皴裂,老师们的双手也被吹出了冻疮。直到现在,李婧的手还是厚厚的——以前的冻疮虽然不再复发,但留下了肿胀的痕迹。
李婧和两个女老师一起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一天凌晨,突然从睡梦中醒来的李婧只觉得头昏脑胀、浑身无力。她强撑着爬起来,不想身子一软就摔倒在地上。爬起来,摔倒,又爬起来,又摔倒……摔了十多个跟头后,李婧才勉强打开门窗透了口气儿。很长时间以后她才知道,自己这个看似很自然的举动救了一屋子人的命。
第二天,尽管全身无力,李婧仍照常给孩子们上课。“当时就以为是感冒了,后来才知道是煤气中毒。好多年之后,我才听说煤气中毒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后遗症,想想现在没有后遗症,也真是幸运。”如今,回想起那次惊险的经历,李婧没有现出一丝丝后怕,反而笑着说自己很幸运。阳光般的乐观似乎早已成为她的常态,那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更令人一见难忘。
那笑容一点儿不做作,一点儿不掺假,让人不禁会问:是什么能让她这样一直笑下来,而且还会笑下去?
李婧老师在课堂上。
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李婧根本没放在心上,还没有婚育的她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每天晚上,她批改完孩子们的作业,就忙着搜集各科试题,用蜡纸刻试卷,再用油墨印刷。等这一切都忙完,也就到了睡觉时间。
一有闲暇,她就到孩子们家中家访,和家长聊孩子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聊良好习惯的逐渐养成。每次家访,她都秉持一个理念:“不说缺点,只说孩子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李婧说,农村的父母忙于农活,往往没有时间管孩子,如果说了孩子的缺点,家长一着急就急眼,想动手揍孩子,“只讲进步,家长就会多鼓励孩子,孩子得到表扬,也会更加努力。”
总是笑眯眯的李婧老师。
像春风一样温暖,如细雨一般细腻,在这份甜蜜的事业里,李婧用爱心和温柔浇灌着一棵棵乡村幼苗,为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写作的乐趣
“教了一个学期后,孩子们的数学成绩提升很快,但语文成绩依然不理想。”李婧发现,缺少阅读基础的乡村孩子在作文方面很薄弱,不会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情感,她暗下决心,要想方设法帮孩子们补上这个短板。
偶然的机会,李婧接触到《小学生必读》,她发现这本杂志每页最下面都有一句学生的精彩语句展示。这给了李婧灵感,从此她留心搜集孩子们平时嘴里冒出来的精彩句子,让他们自己用笔写下来,她再帮着他们以信件的方式投稿。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机灵精彩的语句不断出现在《小学生必读》上,这给了孩子们莫大的鼓舞。
对于写作教学,李婧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一次,一个孩子交上一篇《我的妈妈》,里面写道:自己深夜发烧,妈妈冒雨背着她去医院。李婧问她:“这是真事儿吗?”孩子摇头。李婧耐心引导她:“每个妈妈对孩子都是深爱的,但爱孩子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你好好想想,妈妈平时怎么爱你?”孩子想了想后告诉李婧,妈妈去干农活前都会把饭做好,怕她饿;她喜欢看的书,妈妈也会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李婧立即鼓励孩子:“写出来!这就是真情实感。”李婧说,农村的父母不善言辞,很少直接表露情感,让孩子们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是她当老师应该做的。
李婧老师介绍孩子们的习作。
李婧慢慢引导孩子们,把精彩句子逐渐扩展到片段,再形成整篇文章。她整理完善后分门别类投给各个报纸杂志。最初她都是自己掏邮资通过信件投稿,后来有了网络,才方便了很多。
学生们发表的习作,李婧都分门别类打印装订成册。
在李婧的努力下,孩子们的作品一次次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包括《小学生必读》《教育周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一点点被激发出来。
一生的热爱
一年又一年,李婧教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她最初教的孩子们都已经当了父母。如今,孩子们的孩子,又成了她的孩子。
李婧对教师这个职业始终感到无比热爱和自豪,她依然努力帮孩子们投稿,帮他们用文字为梦想插上翅膀。
充满欢笑的课堂。
走在村里,村民们都充满尊敬地喊她一声“李老师”;曾经调皮的孩子长大了,过年会发信息给她拜年,还会喊她去家里吃“杀猪菜”;小孩子们有时候会突然递给她一个果冻,教师节送上自己制作的卡片……这些都是让李婧感觉自己非常幸福的时刻。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寒来暑往,李婧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这些孩子的情况,李婧常常比家长了解得更多。
有个叫小宁的男孩,当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是随便上个大专,还是复读?家长纠结不已。李婧了解这个孩子,他从小就调皮捣蛋,应该是考前沉迷游戏导致的低分,所以她建议孩子复读。冬去春来,第二年高考,小宁果然取得优异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除推荐孩子们的习作外,李婧自己也有散文、随笔、小小说等三百多篇陆续发表在一百多种报刊上。她常驻《小学生必读》的《国学课堂》栏目,用欢快的文笔由浅入深地介绍《三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我国经典文化。她还独立编辑了一套以古诗词为主题的校本教材,语言幽默、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小的校园,只有左右两排平房,李婧在这里走过了26年,她还将继续走下去。学校虽小,却托举起乡村孩子的未来。而这,就是李婧最在乎的,“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我必须尽全力,让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