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宰相,在中国数千年封建历史上竟然从来没有这个正式官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宰相,在中国数千年封建历史上竟然从来没有这个正式官职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KNNR6EJ052384RH.html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宰相”一词可谓家喻户晓,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看似重要的官职实际上从未正式存在过。从春秋战国的“相国”到清朝的“军机大臣”,虽然各个朝代都有类似宰相职能的官职,但“宰相”本身却只是一个民间俗称。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民间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但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竟然官方从来没有宰相这个职位。这是什么情况?

宰相,就是个民间的俗称,而不是官方正式的职位。通常是把百官之首,尤其是文官领袖,称之为宰相。宰相的“宰”,就是主宰、掌控的肆意,也有说是“太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为诸侯王负责财务和内宫事务的官员,相当于首席财务官和大内总管;“相”则是辅佐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理解,“宰相”就是辅佐诸侯王处理财政和内宫事务的官员。“宰相”这个词汇最早出现于《韩非子·显学》,当然这不是官方文件,只是民间的说法。

那么在中国古代,相当于宰相这个职务的正式官职叫什么?不同朝代,这个百官之首的官职也各不相同。

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职位正式叫法是“相国”,这里的“相”上文就已经解释过了,就是辅佐的意思。而“国”并不是现在国家的意思,而是指诸侯国的“国”,整个国家则是称为“天下”。出自同时代《礼记·大学》的经典名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国”就是指诸侯国,“天下”才是整个国家,所以“国”是低于“天下”。

相国的副手叫“丞相”,这里的“丞”是辅佐、幕僚的意思,“相”则是相国。所以“丞相”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相国的副手幕僚。所以,丞相是正式官职,但是最开始的春秋战国时代,丞相并不是宰相,而是宰相的副手。

秦朝时,废除了相国,而以丞相代替相国。这个时候,丞相才和宰相是一回事。吕不韦、李斯都曾经担任过丞相。

汉朝基本延续了秦朝的官职,所以百官之首还是叫丞相。汉景帝时曾经一度废除丞相,改设司徒。所以司徒也可以被称为宰相。之后又恢复丞相,大家非常熟悉的曹操、诸葛亮都是丞相。

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到了隋朝,这个矛盾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彻底废除了丞相,而采用三省六部制,这其实就是分散、削弱相权。

三省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唐朝时由于李世民曾经担任过中书令,所以后世无人敢担任这个职务,就由左仆射、右仆射作为中书省的长官。这样,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仆射、右仆射都可以被视作宰相。

唐初名将李靖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为尚书右仆射,这就等于是宰相。李靖担心自己功高震主,引来皇帝猜忌,就主动称病请辞右仆射。唐太宗同意了,但还是赐“平章政事”。这里的“平章”,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正式官职。“平”是平正,就是判断辨别的意思;“章”是彰显的意思。“政事”很好理解,就是国家大事。所以“平章政事”就是有参与讨论研究国家大事的权限。虽然没有宰相的职务,但可以参与国家重要大事的决策讨论。

到了晚唐,由于安史之乱,中央政府的威权、掌控力、影响力都大大下降,对于一些割据一方的藩镇,以及建立卓越战功的功臣,往往会册封尚书令、左右仆射这样的宰相职务,这样一来,尚书令、左右仆射逐渐演变成有名无实的荣誉职衔,而真正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级别又相对比较低,于是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的职位。这里的“同”就是相当于,“中书门下”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平章事”就是尚文所说的“平章政事”的简称。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没有宰相的职务,但可以行使宰相的职权,参与中书省门下省的政务处理。而前缀的“同”说明最初这只是一个临时职位,后来逐渐成为正式的固定职位。同时,这个“同”也表明皇帝对相权的打压,只不过是相当于,并不是正式的,而且都是由贫瘠较低的官员来掌控大权,这就是用位低权高的策略来驾驭臣下。

宋朝同样没有设立宰相的职位,还是沿用了晚唐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且更加混乱,还有“参知政事”这样的职位,也是相当于宰相的职权。宋朝最著名的奸臣秦桧,他的最高职务是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所以他被称为宰相,是一点没毛病的。

这个时期的辽国,出现了宰相这个官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官方的宰相职务。不过,准确说,这个是从契丹文意译过来的汉字,还不能算真正的官职。

明朝进一步压制削弱相权,设立内阁,由一至七名官员组成,首席阁僚称为首辅,也叫宰辅。虽然看起来首辅地位和宰相差不多,但是没有宰相的决策权,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完全沦为皇帝的幕僚,对皇帝的威胁已经大大减弱了。

明朝最著名的宰相,自然就是张居正了。他除了首辅大臣的职位外,还有中极殿大学士的职衔。从明朝开始,内阁大臣通常都有内阁大学士,或者殿阁大学士,也叫协办大学士的职衔。这个大学士有点皇帝高级幕僚的意思,但同时也是一种荣誉职衔,品级是最高的正一品,有很高的待遇和地位。

清朝继续延续了明朝的内阁制和大学士,1990年代有一部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角刘墉,就是担任过体仁阁大学士,所以才能称为宰相。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首席官员军机大臣,也被看作是宰相。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又裁撤了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总理”,后来的北洋政府设立了国务总理。所以,现在的总理,也可看作就是古代的宰相。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宰相这个正式的官职,宰相只是民间的俗称,而且宰相和丞相还不能完全划等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