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刺摄政王载沣:汪精卫的“青葱岁月”,一场向死而生的暗杀
谋刺摄政王载沣:汪精卫的“青葱岁月”,一场向死而生的暗杀
1908年,清朝末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在京城上演。这是一场关乎革命与复辟、理想与牺牲的较量,主人公是后来成为民国重要政治人物的汪精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实际执掌大清帝国48年的慈禧太后和在位34年的光绪皇帝在2天内相继病逝,根据慈禧生前的政治安排,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次年改元宣统,大清帝国进入最后的宣统时代。由于溥仪年幼,无法处理政务,当时大清帝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溥仪的生父、摄政王载沣(载沣是光绪的亲兄弟)手里。
载沣执政后,加快了预备立宪的步伐,一时间蒙骗了许多心怀立宪的人的拥护。清廷的“障眼法”自然瞒不过在海外坚持革命的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志士。于是,同盟会在两广地区连续发动多次反清起义,特别是黄兴将军,更是率领200革命党人,从广东杀到广西,一时间名动天下。但是,毕竟是众寡悬殊,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皆被清军的绝对优势兵力镇压,同盟会也是损失惨重,许多精英党员纷纷罹难,同盟会在两广地区无法打开局面,反清革命运动一时间陷入了低潮。
与此同时,清廷加大了对同盟会的舆论攻势,清廷利用收买的媒体诋毁同盟会忽悠别人送死,自己则躲在海外遥控指挥,一时间同盟会的声望遭到大大的削弱。为了挽回同盟会的声望,同盟会决定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刺杀,即刺杀大清国摄政王载沣,以正视听。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行动,在清廷的心脏刺杀清廷一号人物,且不说成功与否,执行者必是必死无疑。面对这样一个任务,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同盟会的骨干成员、也是孙中山属意的接班人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以下称其汪精卫)自告奋勇接过了这个任务。
汪精卫接到任务后,立即从日本东京启程,秘密潜入北京。为了完成这次刺杀任务,汪精卫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化装成一个普通市民,住在京城的一家小客栈里,每天都在观察载沣的出行路线和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汪精卫发现载沣每天都要从王府出来,前往总理衙门处理政务。于是,他决定在载沣的必经之路上实施刺杀。
1908年12月24日,一个寒冷的冬日,汪精卫早早地来到了预定的地点,他选择了一个隐蔽的角落,等待着目标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载沣的车队出现在了视野中。汪精卫深吸一口气,拔出手枪,瞄准了载沣乘坐的马车。然而,就在这时,一辆突然出现的马车挡住了他的视线,失去了最佳的射击机会。汪精卫不甘心就此放弃,他迅速调整位置,再次瞄准目标。就在这时,周围的卫兵发现了异常,纷纷向他扑来。汪精卫一边还击,一边向远处逃去。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刺杀载沣,但汪精卫的勇敢和决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刺杀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同盟会通过这次行动展示了他们的决心和勇气,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而汪精卫的这次行动,也成为了他革命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他为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