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咖啡豆的基础知识:从生长环境到栽培过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咖啡豆的基础知识:从生长环境到栽培过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gafei.com/views-28708

咖啡,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饮品,其种植和生产过程充满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适宜的生长环境到精细的栽培管理,每一步都影响着最终咖啡的品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咖啡树的栽培条件、生长环境要求以及咖啡的生产过程,带您深入了解这一杯香醇饮品背后的故事。

有个名词叫做“咖啡带”(Coffee Belt)。世界咖啡生产国有60多个,其中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26′)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内。这一咖啡栽培区称为“咖啡带”或“咖啡区”(Coffee Zone)。

咖啡带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因为咖啡树是热带植物,若气温低于20℃则无法正常生长。

气候条件

阿拉比卡种咖啡不耐高温多湿的气候,也无法长期处于5℃以下的低温,所以多栽种在海拔1000~2000米高地的陡峭斜坡。另一方面,罗布斯塔种咖啡因适应能力强(罗布斯塔的原意即指“顽强健壮”),多栽种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地。

全年降雨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再加上适度的日照,是最适合咖啡生长的环境。但阿拉比卡种咖啡不耐强烈日照与酷热,因此适合种植于易生晨雾的地形,特别是日夜温差较大的地方。另外,有些地方为了避免太阳直接照射还会种植遮蔽树,如香蕉、玉蜀黍、芒果树等。

土质

简单来说,适合栽种咖啡的土壤,就是有足够湿气与水分,且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火山土。埃塞俄比亚高原上就布满了这种火山岩风化土,因此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自然成为适合栽种咖啡的基本条件之一。

事实上,巴西高原地带(称“Terra rossa”,意为玄武岩风化的肥沃红土)、中美高地、南美安第斯山脉周边、非洲高原地带、西印度群岛、爪哇(部分地方的土壤也是火山岩风化土,或是火山 灰与腐殖土的混合土)等咖啡的主要生产地带,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带一样,拥有水分充足的肥沃土壤。

土质对咖啡的味道有微妙影响。像种植在偏酸性土壤上的咖啡酸度也会较强烈;又如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带土壤带有碘味,采收咖啡豆时采用摇树法将果实摇落地面,咖啡也会沾染那种独特的味道。

地形与高度

一般认为高地出产的咖啡品质较佳。中美洲地区各咖啡生产国因为有山脉自大陆中央穿越,他们会以“标高”作为分级标准。例如危地马拉的SHB(Strictly Hard Bean),七等级中的最高级即称SHB,代表它的产地高度约为海拔1370米。

虽然咖啡庄园位于险峻的斜坡高地上,对于交通、搬运以及栽培管理各方面都不方便,但是,这样的地形气温低且易起晨雾,能够缓和热带地区特有的强烈日照,让咖啡果实有时间充分发育成熟。

不过,牙买加岛的“蓝山”与“夏威夷可那”等高等级咖啡却不是高地采收咖啡。因为只要有合适的气温、降雨量和土壤,会起晨雾且日夜温差大,就能种植 出高品质咖啡。由此可知,即使“高地产等于高品质”,也并不意味着“低地产等于低品质”。标高只能视为判断咖啡等级的参考标准之一,标高虽然重要,但产地 的地形与气候条件更重要。

咖啡的主要消费市场欧洲诸国,很久以前就给肯尼亚及哥伦比亚等高地咖啡以较高评价。定量的咖啡豆能够萃取出较多的咖啡液(即浓度较高),这也是高地咖啡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另外,前面已经提过,原产于刚果的罗布斯塔种咖啡栽种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地,与阿拉比卡种不同,它生长速度快又耐病虫害,在不肥沃的土壤亦能栽种,因而味道与香气都远逊于阿拉比卡种咖啡。

咖啡的栽培过程

常有人误以为咖啡是直接以生豆种植的,花费心思种了半天却发现怎么也不发芽。事实上咖啡要以带着内果皮(Parchment)的种子种植。“内果 实”(或称“羊皮”或“纸皮”)是指包裹着咖啡种子的茶褐色硬皮,附着那层皮的咖啡豆称为“带壳豆”(Parchment Bean)。

拨开完全成熟的鲜红咖啡果实(称为红色樱桃)外皮来看,可以看到在红色外皮下有黄色的果肉,有点儿像樱桃,果肉甘甜,中央有一对互相对称的种子,种 子周围有层滑滑的膜,将膜用水洗去即成为“带壳豆”,扒开内果皮,会看到包着银皮(Silver Skin)的种子,那种子就是实际作为咖啡原料的生豆。

播种

将包着内果皮的咖啡种至苗床(称为“pot”的塑胶花盆),40~60天就会发芽,发芽后大约6个月会成长至50厘米左右的苗木。在这个阶段,苗木仍然脆弱,必须在苗床上覆盖防寒纱等东西阻挡阳光直射。

苗木由苗床移植到农园后约三年开花。在这期间,中美洲等利用手摘法收成咖啡豆的国家,为了提高采收咖啡的效率,会修剪咖啡树的枝丫,将下方的旁枝修去。咖啡树的花是白色五瓣花,有茉莉香气,花朵在数日内就会凋谢,随后长出小小的果实,6~8个月转为代表成熟的红色。

咖啡收成的高峰期是在咖啡树长成后的6~10年间,其后收成量会渐走下坡。另外,咖啡树若长得太高也会造成收成不好,因此咖啡农会由距离地面 30~50厘米处将树干锯断,让它重生枝丫,更新生产力。此步骤称为“回切”(Cutback)。若再配合气候、施肥、抗病虫害等有利条件,咖啡树便能够 持续20年,甚至50年结果不断。

野生咖啡树能够高达10米左右,但一般栽种的咖啡树为了采收方便,均维持在2米左右高度。阿拉比卡种咖啡年年都在改良品种,希望能够达到高收成量、抗病毒高、收成期早、环境适应力强的水准,当然还要再加上树的适宜高度,让采收更有效率。

采收

咖啡的采收期以及采收方式因地而异,一般来说大致是一年1~2次(有时也能达三四次)。采收期多在旱季。举例来说,巴西约在6月左右,由东北部的巴 希亚州(Bahia)开始依序南下,到10月左右南部的巴拉那州(Parana)采收结束。中美洲各国的采收期则是9月左右至来年1月,由低地往高地采 收。

采收方式大抵分为两类,一是手摘法,二是摇落法。

(1)手摘法

除了巴西与埃塞俄比亚外,多数的阿拉比卡种咖啡产国皆采用手摘法采收。手摘法不单是将成熟鲜红的咖啡果摘下,有时还会连同未成熟的青色咖啡果与树枝 一起摘下,因而这些未成熟的豆子常会混入精制后的咖啡豆中,特别是采用自然法精制时。如果这些豆子也一起混入烘焙,会产生令人作呕的臭味。

(2)摇落法

此法是用乱棍击打成熟的果实或者摇晃咖啡树枝,让果实掉落汇集成堆。规模较大的庄园会采用大型采收机,而中小型的农庄就会以全家动员的人海战术采 收。这种将果实摇落地面的方法,比手摘法更容易混入杂质与瑕疵豆,有些产地的豆子还会沾上奇特的异味,或者因为地面潮湿而让豆子发酵。巴西与埃塞俄比亚等 罗布斯塔种咖啡豆的生产国多以此种方式采收。

以摇落法采收的国家,亦多采用自然干燥法精制咖啡豆。咖啡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冬天收成,因此在旱、雨季区分不明显的地方,采收与干燥作业相当困难,遇上雨季,就无法采用自然干燥法。因此咖啡适合种植于旱、雨季分明的地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