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也有「半衰期」?
英语动词也有「半衰期」?
英语动词的不规则变化一直让学习者头疼,但你知道吗?这些不规则动词其实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甚至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计算。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英语动词变化背后的秘密。
中文的「有」和「是」并不规整!
无论哪种语言,最基本的两个动词—have 和 be,往往都是「不规则动词」,包括中文在内。我们先看看中文「有」这个动词的一些特性。中文里一般动词的现在否定式,前面加一个「不」字就好,例如「吃」的否定式就是「不吃」,「说」变「不说」,「是」也照样变「不是」,可是除了像「无所不有」一类的成语外,「有」不能说成「不有」,而要说「没有」。从这点能看得出,中文的「有」就是一个「不规则动词」。
接着看看中文的BE动词,也就是「是」,这次从如何表示「完成式」的角度来做分析。要表现出「完成式」,一般动词后面加个「了」字就好,例如「做」的完成式是「做了」、「看」变「看了」、「关」变「关了」。反过来,「是」比较少说「是了」,其实,「是」本来就不大能变成「完成式」,硬要表达的话,只能说「已经是」,或换个完全不同的动词,例如「成为了」或「已经成为」。
「是」的否定完成式不能用「没是」
一般动词的「现在否定式」,动词前要加「不」,可是「完成式」也有自己的「否定式」,就是在动词前加个「没」或「没有」,例如「没做」或「没有做」、「没看」或「没有看」、「没关」或「没有关」。「是」偏偏不行,不能说「没是」或「没有是」,只能说「不是」,或加个副词片语把时间交代得较明确,例如「当时不是」。
总之,「有」和「是」是中文里「不规则动词」两个基本又重要的例子,这些不规则的现象也够让中文初学者伤不少脑筋。有了这样的认知为基础,英语学习者也许较能体谅英文种种的不规则现象。我们现在由此转入正题。
最好学的动词变化:加 “-ed” 或 “-d” 词尾
上期已提过,每一个语言,或快或慢、或多或少,都不断地在变,包括英语在内。近几十年,英语正进行一种动词时态系统上的结构性变化。我们一步一步来讲一下。
众说周知,英语规则动词的三种基本型态为:
「简单过去式」simple past 也可以说法「过去简单式」past simple。
如果是规则动词的话,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都用一样的形式,原型动词后加 “-ed” 或“ -d” 的词尾就行了。(短母音后的子音通常要重复,如:pat, patted。)
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ABB型动词,原型为A,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两种形式都一样,却与原型不同,故称之为ABB型。英语就这一点上还算好学的。
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四大类
不过,现代英语自古英语(Old English或Anglo-Saxon)继承很多不规则动词,而这些没有循规蹈矩的动词就是另外一回事,一点都不整齐也不算好学。又到底为什么会有不规则动词,或任何不规则现象?实际上,在很多古时候的语言里,不规则比规则现象还更多!有句话说 “A rule is the tombstone of a thousand exceptions.”(规则就是一千个例外的墓碑志。)(注)
现代英语所有的动词中,不规则动词占的比例不到3%,而且有些还可以分成几个「半」规则类型,就像以下这组互有押韵的不规则动词:
可是基本上,不规则动词都需要一一查字典,个别背起来。不规则动词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最少见的动词类型就是ABA型,除了上列的run, come, become三个动词外,找不到其他例子。
别再用throve当成thrive的过去式了!
不规则动词要发生变化的话,最自然的方式应该是变成加-ed词尾的一般规则动词,而且果真有这回事,例如下面几个原为不规则的动词,现在已变成加 -ed 的规则动词:
现在想问一下读者:上面这三个动词里,有几个是您熟悉的?一两个,像“tread”?还是〇个?
实际上,后来变成直接加 -ed的不规则动词中,通常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使用频率低!上面这三个例子并不是非常常用的动词,所以读者不熟悉也不需要丧气!(thrive:茁壮成长、chide:呵斥、tread:踩。)
就是因为少用,很多母语者不太熟悉这些动词的不规则变化,于是很自然地把它们规律化,直接简单地加上 -ed。这么做的越多,规律化的趋势就越明显普遍,现在如果把 “thrive” 的过去式说成 “throve”,反而听起来会很怪。
动词的规律化竟有「指数衰减」公式?
这点请读者特别注意:不规则动词的使用频率越低,越容易规律化。规律化速率甚至可以根据动词使用频率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来!跟放射性核素衰变一样,动词规律化速率可以用指数衰减exponential decay的公式计算,简单来说,如果某一个动词的出现频率比另一个动词出现频率低一百倍的话,它规律化的速率就会比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快十倍!(注)
至于使用频率高的基本动词,例如:be, have, do, go等,反而不容易改变,因为太熟悉,这些常用动词的所有时态,在大家的脑中早就已经根深蒂固,过去式或过去分词也就不容易改成-ed词尾。同时,语言整体还是有规律化的压力。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通用?
换个角度来看,也许动词的「规律化」并不等于「加 -ed词尾」一种方式而已,实际上,「规律性」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一样」,也就是归类为ABB类。这样以来,把原来的不规则过去式(例如原型 “sing” 的“sang”),借来同时当作过去分词(“sung”)也可以,或把过去分词(“sung”),借来同时也充当过去式(“sang”)也可以,任选其一,都是能达成「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一样」的规律化方法。
这种变化也真的在进行中。有有时候原来的过去分词会同时充当过去式使用,举个例子,有部电影叫做 “Honey, Ishrunkthe kids!”,其实应该使用shrank而不是shrunk。「侦探小说」俗称为 “whodunnit”(“Whodoneit?”),原本应该是“Whodidit?”。有的人也会说 “Iseenit first!”,其实应该是saw。
不过,近几十年的大趋势是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同时充当过去分词,形成ABB型动词,例如,把原先的sing sang have sung说成singsang have sang。
并不是所有的ABC型不规则动词都会发生这种变化,例如be照旧用 was/were和been 的形式,可是很多其他常用的ABC类不规则动词,常有人把过去式形式当过去分词使用。
使用频率的高低,影响同字根的规律化与否
下面列出51个最常用的ABC型不规则动词。笔者能找到过去式当过去分词的实例时,该动词用绿色填入新新兴过去分词一栏,如果有加 -ed或 -d的规律化形式,就用蓝色标示该动词,而维持原来规则形式的动词就用灰色背景标示。
下面举几个从YouGlish收集来的实例做参考:
把过去式当过去分词用,好像比较少跟像 “I’ve”、“he’s”的缩读字(contractions)并用,较多跟像 “have”、“has” 的完整形式并用。读者想要自己找更多实例的话,可以用YouGlish或Google搜寻“has took”, “have wrote”等,使用Google时,记得加“双引号”。
有趣的是,虽然give和forgive,还有take和mistake有一样的字根,很多人会把give和take的过去分词说成hasgave和hastook,却没找到有人说法has forgave或has mistook的例子。这应该是因为通常像give和take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动词,较容易把过去式也当过去分词用,但频率没那么高的动词,例如forgive和mistake,还是维持原来ABC型态较多。
听到有人用「错」过去分词,不用少见多怪!
笔者有次跟台湾朋友谈这个话题时,朋友直叹气说,「不规则过去式如果早能和过去分词合并不就好了嘛?那就不用为考试死背那么多时态!」可是语言变迁往往会从「简」入「繁」,然后再度回回归到一种含有「繁」的「简」的新状态,中间「繁」的阶段一般是无法跳过的。
不规则动词的规律化刚一开始时,有的人一听到对方用「错」过去分词,可能会认为对方「懒」,或「教育程度不好」。实际上,当有人注意到这一类「错误」时,这种变化大概已进行了好一段时时间,回回头找例子的话,这个变的开始通常可以追溯到很多很多年前。
英语学习者还是建议依规行事为宜,不过,下次听到有人说法 “I’ve swam there many times before.” 一类的句子时,不用在心里责备他文法不好,其实这只不过是个「时代的迹象」,是英语史1500多年以来进入新阶段的有趣先驱。
注:资料来源:Lieberman, E., Michel, JB., Jackson, J. et al. “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language.” Nature 449, October 11, 713–716 (200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916091_Quantifying_the_evolutionary_dynamics_of_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