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只知阳澄湖?还有这些湖泊的螃蟹同样美味
大闸蟹只知阳澄湖?还有这些湖泊的螃蟹同样美味
金秋时节,正是螃蟹膏肥黄满之际。秋季吃蟹是中国民间饮食习俗,"大闸蟹"作为吃蟹季的顶流,为何如此受欢迎?除了阳澄湖大闸蟹,还有哪些湖泊的大闸蟹值得一品?
大闸蟹的前世今生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因为足上长有浓密的绒毛,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做"毛蟹",是中国特有的蟹种。
自然生长的大闸蟹,依北至南是分布在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的几个种群,其中以辽河系、长江系产量最高。长江流域下游,水域丰富,水草丰茂,气候适宜,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大闸蟹之名,始于南宋时期,据《梦粱录》记载:"南宋高宗时期,苏州有闸蟹,每至秋季,肥美异常。"可见,当时的大闸蟹已颇负盛名。至明清时期,大闸蟹更是成为贡品,供皇室享用。
你不知道的那些大闸蟹产地
一方好水养一方好蟹,负有"蟹中之王"盛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与当地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但大闸蟹并非阳澄湖特有,近些年,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优良水域的大闸蟹走进人们的视线。
江苏:洪泽湖大闸蟹
洪泽湖盛产各类鱼虾水产,有"日出斗金"之美誉,尤以洪泽湖大闸蟹最为著名。洪泽湖大闸蟹以蟹背上特有的"H"纹路为标识,具有个大、螯肥、肉香的特质。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的湖泊型水库,水源主要来自淮河中上游,属淡水湖中的活水湖,非常适宜螃蟹生长栖息。近些年,通过实施中小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洪泽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为大闸蟹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生物饵料和优越的生存环境。
浙江:南太湖大闸蟹
南太湖毛脚蟹,是浙江湖州有名的大闸蟹,因五对脚的内外缘密生绒毛,湖州本地人喜称其为"毛脚蟹"。太湖流域大闸蟹的历史往前可追溯千年。元代地方志《平江纪事》中曾写道:"吴中蟹味甚佳,而太湖之种差大,殻亦脆软,世称湖蟹第一。"
湖州的太湖又称南太湖,水浅湖底硬、水草丰茂,是大闸蟹理想的栖息地。近年来,南太湖区域持续推进太湖水治理,推广增殖放流等渔业资源补充手段,不断改善太湖生态养殖环境条件。
湖南:鹤龙湖大闸蟹
鹤龙湖大闸蟹,由中华绒螯蟹驯化而来,具备"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等显著特征,风味独特。
鹤龙湖作为洞庭湖水网中的上水,自古水草丰盈,鱼肥蟹壮。北宋庆历年间,县府将渔课作生员膳食津贴之用,因此得名学粮湖。元明时期,民传此地为"鹤舞龙吟"之地而更名鹤龙湖。近年来,当地开始探索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采取"人放天养"的方式,并设置尾水处理装置,提升湖泊自身的自净能力。如今,鹤龙湖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生态养殖渐成气候。
江西:军山湖大闸蟹
军山湖大闸蟹,具有"大、肥、腥、鲜、甜"五大特征,蟹壳坚硬,色泽鲜亮,蟹肉饱满肥美,是江西省进贤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宋代的学者杨仲宏和范德机在军山湖曾留下"佳会不常诗似锦,盛筵难再螃蟹鲜"的诗句,这是发现最早的军山湖与螃蟹有关的记载。
2014年,军山湖湖泊水质恶化为Ⅳ类水,曾经水草丰美、水清鱼多的"明珠湖"变成了"污水湖"。从2016年起,进贤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面取消军山湖精养区,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殖",控制住了污染源。现如今,军山湖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100%,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秋天的第一只大闸蟹,你吃了吗?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