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平均寿命”误导!这才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
别被“平均寿命”误导!这才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
自古以来,长寿和健康的话题就备受人们关注。有人追求肉体上的长生不老,也有人追求精神意义上的永生。随着现代人类寿命的显著增长,其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近期,一些自媒体利用所谓的“平均寿命”数据,得出了令人困惑的结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人口学上并不存在“平均寿命”的概念。与之相似的指标有“平均死亡年龄”和“人均预期寿命”,但这些指标都不能直接支持某些自媒体的结论。让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平均死亡年龄?
平均死亡年龄统计的是某段时间内该地区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是一个简单的加和平均值。它包含了各种死因,如车祸、天灾、疾病等,反映的是宏观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即便某个数据被误认为是平均死亡年龄,但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在这个年龄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平均死亡年龄说成是国人的寿命是完全错误的。
平均死亡年龄很容易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国家必然高于老龄化程度较轻的国家,而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在加剧。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平均死亡年龄应该也会增长。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假如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这是从当下出发的估计值,是经过一系列复杂公式计算出来的,但实际上每年的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人均预期寿命衡量的是该区域居民的健康水平,更宽泛地看,这和该区域的经济条件、医疗水平、健康状态等都有关系。
总体来说,这两个指标并不能直接拿来和退休年龄做比较。具体来看,每个人的寿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遗传、教育、医疗、经济、科技等。
教育与寿命的关系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也可能与寿命相关。2024年3月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自1948年起跟踪了3101名参与者,数据指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衰老得更慢,寿命更长。2024年7月中疾控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上发表的针对中国人群的10年随访研究也发现,与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群相比,仅小学以下教育程度的人过早死亡全因风险将升高93%。
经济与医疗水平的影响
放眼全球,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往往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内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的趋势也大体相似,今天的长寿之乡早已变成了港澳北上广深杭等大城市。
科技进步的作用
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为什么会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科技和社会治理的综合结果。举两个最简单的案例。根据世卫组织的估计,仅20世纪天花就夺走了超过5亿人的生命,而天花疫苗的出现“终结”了天花病毒的流行,到1980年5月人类就宣布了“永久摆脱天花”。青霉素的发现也拯救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这类科技的进步使得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
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39.2岁,建国初期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只有35岁,而今天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更是超过了80岁,已不止翻了一番。甚至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还超越了美国,至2023年中国为78.6岁、美国为78.4岁。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确遇上了最好的时代,今天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还是在增长的,千禧年出生的人活到百岁在未来可能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放眼个体,我们也有了诸多研究去支持人们把寿命的长度握在自己手里。对于即将迎来的百岁人生,建议大家要保持忙碌,多交挚友、少交损友,终身学习,及时为百岁人生攒够钱。
当然,我们也得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大脑,健康的度过百岁人生,这些无外乎几点,即远离超加工食品、无谓熬夜、垃圾短视频、负面情绪、恶劣环境,戒烟限酒,避免争强好胜,切勿作恶和保持长久的锻炼习惯。
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争做自身情绪的主人,别忘了:远离破事,远离渣人,远离这些贩卖焦虑的垃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