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石头到文化——“玉”,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石头到文化——“玉”,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81678/

玉,本质上就是一块石头,但在中华文明的文化脉络中,5000年来,它从来不只是一块石头。

玉德观:儒家思想的映照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悠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礼记·聘义》

君子以玉比德,玉温润似仁,细密如智,有棱不伤人显义,垂悬显礼,叩声清越表平和,瑕瑜互见寓忠,光彩晶莹征信,其质通天接地合天地,圭璋自达敬意彰品德,玉之特性皆应君子之德。

孔子周游列国,身着儒服,佩玉锵锵。其玉温润光洁,与君子之仁呼应,待人以宽和;玉质细密坚实,恰似智者的缜密心思。孔子以玉之德自律,所到之处,德音流播。玉于孔子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坚守,也是一种文明的真意。

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其玉器藏品数量众多,时代跨度完整,从新石器时代各个重要考古学文化到清末民国时期的玉器,乃至当代玉器和外国玉器,无所不包,具备完整的玉器发展体系。

在《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中,作者徐琳按照时间线索,精心挑选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为我们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通过对这些玉器的深入解读,作者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以“玉器”作为独特的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未曾间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玉,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更是道德与精神的象征。儒家的玉德观,将玉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道德品质相联系,赋予了玉深刻的文化内涵。

儒家“玉德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较早记载这种观念的文献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则归结出玉的十一种德性: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以此比之于君子,这实际是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此后,《管子・水地篇》中将玉德简归为“仁、知、义、行、絜、勇、情、容、辞”九德;《荀子・法行篇》中借孔子之口将玉德简释为“仁、知、义、行、勇、情、辞”七德。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玉德简化为“仁、义、智、勇、絜”五德,概括了玉之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言简意赅。

玉器串联的历史长卷

徐琳,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玉器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专业,后于南京大学获得美术考古专业方向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深耕于中国古代玉器与玉文化的研究领域。

在三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生涯中,徐琳始终致力于玉器与玉文化的研究。她通过“库房考古”的独特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和深入的“再研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使她对故宫玉器的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她不仅熟悉每一件玉器的外在特征,更能洞悉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徐琳在玉器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和丰富成果,使她能够在《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中,以专业的视角、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解读故宫玉器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让这些古老的玉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玉文化贯穿中国历史,闪耀各时代光芒。

新石器时代,作为玉文化源头,玉器渐脱实用桎梏,有了宗教、礼仪与审美意义。红山文化玉龙堪称经典,其呈墨绿色、“C”字形蜷曲,集圆雕、浮雕等工艺,展现当时琢玉高水准,可能是宗教礼制用具,承载对龙与自然之力的敬畏。还有玉猪龙、玉箍形器等,造型反映生活、寄托向往,凸显原始艺术创造力。

商周时奴隶制完备,玉器礼仪功能强化,妇好墓玉器是典型。礼器如弦纹玉琮,外方内圆,彰显“天圆地方”观念;龙、凤形玉器,工艺精湛、纹样成熟,凸显商代艺术高度。玉器为贵族垄断,依等级规制使用,纹饰饱含宗教寓意,强化社会等级与宗教观念。

秦汉大一统,玉器迎新变。造型简洁流畅、重神韵,玉蝉、玉握猪是代表,“汉八刀”工艺尽显豪迈。受“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玉衣、玉九窍器等用于丧葬,既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又寄托对生命的敬畏。

唐宋社会繁荣,玉器走向世俗。唐玉丰满圆润、动感足,玉飞天融合佛教文化,洋溢生活气息;宋玉写实细腻,玉童子展现孩童之趣,反映对儿童重视。唐丝路畅,西域玉石与工艺融入;宋商业兴,实用玉器受市民喜爱,推动世俗化。

明清玉器工艺登顶,宫廷玉器最亮眼。造型多元实用兼具,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震撼世人,重逾五千公斤,集浮雕等技法,刻大禹治水盛景,十年方成,尽显奢华。宫廷玉器选材精良、因材施艺,题材多涉皇家,是权力象征与文化载体,尽显辉煌。

玉文化在当代的延续

玉器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玉质本身的温润细腻,更体现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造型上。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琢磨,到明清时期的精雕细琢,中国玉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玉器的制作工艺丰富多样,包括浮雕、透雕、圆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浮雕是在玉器表面雕刻出凸起的图案,使其具有立体感;透雕则是将玉器内部的部分镂空,形成通透的效果,增加了玉器的灵动性;圆雕是对玉器进行全方位的雕刻,使其呈现出立体的形态,栩栩如生;阴线刻则是用线条在玉器表面刻画图案,线条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

以红山文化玉龙为例,这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器,采用了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工艺。玉龙整体蜷曲呈“C”字形,身体线条流畅,头部雕刻细腻,双眼突起呈棱形,鬣鬃飞扬,通过浮雕的手法表现出龙的立体感和动感,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再如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运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将山峰、瀑布、人物等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清代玉器制作工艺的精湛和艺术表现力的丰富。

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从早期的几何形和动物形造型,到后来的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玉器的造型不断丰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纹饰方面,从简单的线条纹到复杂的兽面纹、龙凤纹等,每一种纹饰都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龙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和吉祥,凤纹则象征着美丽和高贵,这些纹饰不仅装饰了玉器,更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了玉器的工艺和艺术之美,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玉器的独特魅力。这些玉器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文化的瑰宝,讲述着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玉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