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文化:三大派别、三大主神与巴厘岛的宗教传承
印度教文化:三大派别、三大主神与巴厘岛的宗教传承
印度教作为印度的传统宗教,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三大派别到三大主神,再到印尼巴厘岛独特的印度教文化,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这一古老宗教的魅力。
印度教三大派别
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源自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它主要分为三大派别:
性力派:性力派是印度教的一个重要支派,专注于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视其为绝对的终极神格。该派别与湿婆派、毗湿奴派并列为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性力派崇拜性力女神,如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认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获得的性力量是宇宙万物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毗湿奴教:毗湿奴教是印度教的重要分支,以毗湿奴神及其化身作为最高神进行崇拜。毗湿奴神最初仅是吠陀宗教中的太阳神之一,后来与各地土著的最高神及其神妃融合,最终与湿婆神一同被视为印度教的最高神。毗湿奴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化身,为了对抗恶神阿修罗,恢复人间正义,毗湿奴化身为各种不同的神格,据说有千种之多。
湿婆教:湿婆教,又称湿婆派或希瓦派,是印度教四大主要派别之一,尊崇湿婆为最高神明。湿婆被视为宇宙万有的创造者、毁灭者与保护者,其信徒遍布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及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等地。
性力派的详细解读
性力派作为印度教的重要分支,其教义主张通过性爱来体悟自然。该派别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视其为绝对的终极神格。性力派的主要教义认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获得的性力量是宇宙万物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性力派的经典是《坦陀罗》(Tantra),这些经典大约与后期《往世书》同期产生,非常古老,据说有64种,但很多已经失传,现存的多是7世纪的产物。性力派女神显现性力有两种形象:一是贞洁、慈爱和吉祥;一是丑恶、狰狞和凶残。
性力派分为两支,其中左道派出现较早,仪式秘密,其戒律被称为五M,包括戒酒(Madya)、戒肉(Masma)、戒吃鱼(Ma-taya)、戒吃烘烤之后的谷物(亦作印契,Mudra)以及戒与来月经的女人和妓女性交(Maithuna)。
性力派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印度史前时期。从印度旧石器时代22,000年前的定居地已知最早的女神形象,到印度河谷文明时的教派改良,再到吠陀时期的部分衰落,以及在古典梵语传统中的重新浮现和扩张,性力派在印度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最大的两个派别是Srikula(字面意义为“Sri家族”)和Kalikula(“Kali家族”),分别在印度南部和北部、东部盛行。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分别是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他们分别主管创造、维持和毁灭。
梵天:梵天是创造之神,创造了世界万物,坐骑为孔雀,妻子为Saraswathi。由于他已经完成了创世的任务,印度教徒对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对较低。
毗湿奴:毗湿奴,也称为维修奴、黑天、那罗延天(Narayana),在印度教中主管“维持”。他的坐骑为迦楼罗,妻子是吉祥天。毗湿奴在印度神话中常被视为保护之神,全国有1000多座庙宇专门供奉他。
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同时也担当创造的职能,是印度民众最为敬畏的神。湿婆由吠陀时代的天神楼陀罗演变而成,妻子为Parvati,有两个儿子:室健陀和群主。室健陀是天国军团的统帅,群主是侍候湿婆的诸小神之首。湿婆是印度最受崇拜的神,关于他及其家人的文字介绍相对较多。
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印尼巴厘岛是世界上除印度本土外,印度教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全岛面积5560平方公里,人口28万,却有印度教神庙1250座。岛上建筑高度一律不准超过路旁的棕榈树,既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也分不清城市与农村的界限。街道相交的十字路口经常耸立着一些石雕神像,既有印度教崇拜的正神,也有邪恶的精灵,这些神灵的造型具有强烈的性格特征,既是雕刻艺术的精品,又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巴厘岛的历史是一部完整的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亚传播的历史。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没有创教人。它崇拜的三尊主神是大梵天王婆罗摩、大自在天王湿婆和遍照天王毗湿奴。理论上的依据是称为吠陀的四部经典: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公元前2世纪,婆罗门教就已经传入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处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的交汇之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印两种文化的影响。有的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越南、新加坡等,形成中国文化圈;有的国家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柬埔寨、泰国、印尼等,形成印度文化圈。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7世纪时苏门答腊岛上存在两个国家,一是末罗瑜,在现今的占碑;一是室利佛逝,在巨港。爪哇岛上有三国,西端多罗摩国;中部诃陵国;东部泗水之南还有一个王国。东晋僧人法显在其著作《法显传》中记载说印度教在那里十分盛行:“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