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杜甫生命里,“花重锦官城”的那个春日 | 视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杜甫生命里,“花重锦官城”的那个春日 | 视评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1A08IY700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战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难得的静好岁月,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其中许多成为千古佳作。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以这段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杜甫“由凡入圣”的伟大历程。

诗人闻一多在其《唐诗杂论》中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关于杜甫的一生经历、诗歌创作、思想内涵以及时代价值,是我们后世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的宏大课题。这样一个伟大诗人生命中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呈现,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呈现了杜甫在成都时期的诗歌创作和生活风貌。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分为《草堂入梦》和《山河为纪》上下两集,全片按照“家”“国”逻辑构架,用大量的历史再现还原了杜甫入川、草堂生活的真实场景,并以漂泊西南的经历为主线,真实还原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由凡入圣”的伟大故事以及在巴蜀的生活细节,探寻了“杜诗”的当代价值。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席卷了曾经繁华如梦的大唐王朝,随着皇帝李隆基仓皇出逃,唐王朝百年辉煌已成往昔。战火到处,民不聊生,杜甫也被迫加入到躲避战乱、举家逃难的行列中。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战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一家人终于可以不再风餐露宿,这是他生命中难得的静好岁月。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诗人冯至写下这段话时,生动而简练地道出了草堂在杜甫人生坐标中的重要性。当纪录片的镜头转到桃花灼灼、溪水潺潺的春日草堂,杜甫的生命也变得惬意和温暖起来。《江村》这首诗随着一派静美的春日风光缓缓出现在屏幕上,“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总是眉头紧锁的杜甫,在浣花溪畔终于体味了一段平静安稳的生活。

纪录片讲述了杜甫这一时期生活的几个细节,比如,杜甫的邻居们。在呈现这些内容时,纪录片还使用了考古资料。2001年底,博物馆在铺设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地下管道时,在茅屋北侧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唐代遗址。遗址内,灶坑、排水沟等清晰可见,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唐代瓷器、钱币、围棋子等文物。专家判定,这是一处唐代民居生活遗址,生活于此的人们和杜甫属于同一时代。这佐证了和杜甫一家同住在浣花溪畔的还有一些邻居,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家里“花满蹊”的黄四娘;居住在草堂北侧、经常来探望杜甫、喜欢戴着白色头巾的王县令;居住在草堂南边,喜欢戴着黑色头巾的锦里先生,杜甫经常和他交谈到很晚。

公元760年春的一个清晨,在刚刚建成不久的茅屋内,杜甫无声而坐,他马上要去进行一次酝酿多时的拜谒,去见一位神交已久的古人——诸葛亮。如果说上集《草堂入梦》讲述的是杜甫安家和诗歌创作,下集《山河为纪》则重点以忧国忧民的巴蜀游历为主线,讲述杜甫如何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背后。杜甫崇敬诸葛亮,虽然诸葛亮最后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至少曾经立德、立功。而杜甫能做的,只有立言。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不仅是成都的春日,这段时间也是杜甫人生中的春日。杜甫在成都留下的240余首诗歌,其中许多诗都成为千古佳作——《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赠花卿》……令唐诗的巅峰时期愈加闪耀。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接受采访时说,“杜甫越受挫,他的诗词越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其他的诗人风格保守,有所收敛,只有杜甫还在持续书写盛唐。”

虽然是以讲述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部纪录片,为了还原这段经历并追溯杜甫成圣的缘由,纪录片取景地覆盖全球,导演组先后赴北京、重庆、广元、绵阳、南充等国内多地和美国、日本采访拍摄。比如采访包括宇文所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还有话剧《杜甫》中杜甫的扮演者刘佩琦。

纪录片中,扮演老年杜甫的刘佩琦朗诵了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佩琦的杜甫扮相有几分清瘦,几分潦倒,更多的是胸怀天下的沉郁情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朗读到最后几句,演员将诗人的无限叹惋、深情眷恋普通百姓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就是杜甫“由凡入圣”的精神内核吗?

纪录片最后,还对杜甫的价值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说,为什么一千多年以来没有出现第二个杜甫?是因为还没有人像杜甫一样,把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走通,充分了解民情。像杜甫这样真正用双脚踏遍万里路的人,不多。

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湘江的一条船上。后世的我们,应该庆幸杜甫曾经在浣花溪畔度过的几个葳蕤的春日,那是闪耀着诗歌光彩的历史时期。

本文原文来自济南时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