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聊聊成都河流的故事
世界地球日,聊聊成都河流的故事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都作为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其河流保护工作备受关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河流的研究与保护。在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研究会成员的推荐书单,一起了解河流保护的重要意义。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简介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河研会)成立于2003年6月5日,是一个推动河流保护、流域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间公益环保组织,是一家由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社会团体。机构宗旨是保护河流,保护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机构使命是还清流于大海。工作领域包括:水环境专项课题研究、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实践、公众环境教育与交流、环境政策建议等。
专家推荐书单
1.《川流不息:论河·知河·护河》
推荐人:唐亚,生态学家,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现任会长,清流智库专家。
这是一本带有思辨色彩的河流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管理方式的读物。大道至简,古人常从大格局看问题,可能因此而抓住了关键。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古人在环境与河流治理上的智慧。在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中,系统思维极其重要,应适当地利用常识来对决策做一种简单的验证。
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从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过去上千年以来在识水、用水和治水上的不同哲学所产生的后果,来思考我们应该采用什么可行、合理、更多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人类社会特别是四川盆地几千万人的福祉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川流不息:论河·知河·护河》,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编著
2.《四川江河纪》
推荐人:范晓,地质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中国西部从事地质调查,长期关注中国的河流环境保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邀作者,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专家,《四川江河纪》撰稿人之一。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水不仅与生命有关,也与人类文明有关。人们常把流经自己故乡的河流称为母亲河,这不无道理。人类文明的起源无不系之于江河,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大河,常为文明与文化的摇篮,不外乎得益于沃土农耕、灌溉取水之利与舟楫交通之便。例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的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等等。
古蜀文明也是依赖于龙门山山前岷江等河流的冲积平原,得以奠基并发祥。即使是游牧族群,也需要逐水草而居,离不开江河湖沼的滋养。因此,无论如何估计人们身边的江河湖泊对于我们生存的意义都不为过;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人们忽视对身边江河湖泊的关心、认知与呵护。
《四川江河纪》,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编著
《四川江河纪》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四川江河水系的了解与求知而撰写的。它既是面向四川的四级河长制(全省有各级河长5800多人),为各级河长提供四川江河的基础信息,为各级政府治理河湖的决策工具书,也是为广大公众提供四川江河的科普知识,激发他们对江河环境与江河文化的关注与思考的读物。
本书由长期从事河流地质地理、水文、生态、文化的一批专家撰写。其特点是力求科学上的严谨与准确,数据翔实,同时追求文字上的简洁流畅,通俗有趣,引人入胜,尽量表达出每条河流的特点与气质,做到学术价值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开卷有益,相信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读者,都会得到不同视角的感悟、收获与启迪。
3.《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推荐人:华桦,资深媒体人,《人文地理》专栏作者,曾发表《河流:水流镌刻的年轮》《山地:山石发出的回声》《古镇:走近历史的倒影》等系列作品。《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主编、清流智库专家。
这是千年成都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这是多学科汇集的一本环境科普读物。这是成都平原人文历史与自然教育的生动教材。
秉承“把河流编进书中”的朴实愿望,50余位作者共同讲述了从古至今的“成都河流故事”,带领大家走进这座“流淌的博物馆”:“百河之市”成都的河流水系、都江堰与成都平原治水历程、历代名人“珍水爱水”的生动故事、普通市民在河流滋润下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首次整理出版的“成都河流大事记”,如一部微缩的“河流编年史”,极具史料价值。这本书也与《川流不息:论河·知河·护河》《四川江河纪》合称为“江河三部曲”。
4.《生态扩张主义》
推荐人:陈庆恒,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为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会员、四川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九寨沟研究会副秘书长、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咨询委员会专家、四川省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老科协高级专家咨询组专家。长期从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地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传统农业种植、林盘生态系统等调查研究与科普教育工作。以参加、主研、主持的身份,获国家或院部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等奖项10多项。
这本书从生态、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的角度,讲述了欧洲人在过去1000多年的时间里循着陆路和水路扩张到全球各地的过程和影响。这使一些地方欧洲化成为“新欧洲”,他们不仅大规模地移民,还带去了旧世界的动植物种类、农作物种子、畜禽、病毒、细菌,乃至各种疾病,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全球性物种大交换。
正负效应突显,一些生命和物种不仅挤占了当地土生土长“土著”物种的生长栖息地等生存空间,最严峻的是还使许多生物族群惨遭灭绝。
看来,取代土著物种和原住民,不只是军事征服的问题,本质上还是更具备生态生物学意义的深层次问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不断更新的今天,那么,未来人类会生活会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中呢?!
5.《蜀水文化概览》
推荐人:王晓沛,四川省水利厅水文化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蜀水文化概览》系统地介绍了四川从古至今的经典水事活动和地方治水民俗、水崇拜,以及治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治水人物“坚韧不拔”“兴利除弊”“珍水爱民”的精神品格。
本书是研究四川治水历史文化的一本工具书,同时也是一本普及水文化知识的科普书,对四川水文化有兴趣的朋友而言,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籍。
《蜀水文化概览》,四川省水电政研会、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编著
6.《游隼》
推荐人:胡敏之,自然爱好者,环保行动者,理想主义者。和伙伴做了个叫「在河处」的“工作室”,近两年致力于在成都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
去年七月初入川西。回程高速收费站外,一只游隼的身影疾速划过车顶。我们做好了准备在转弯匝道上再度迎上它。果不其然,刚爬过回头弯,一只箭头自左前方强有力地直冲而来,仿佛空气也被它击穿。短暂却印象深刻的相遇。
又一本可能十年前就加入“想读”列表,因为再版才终于买到的书。J.A. Baker写他的第一只游隼,“有着像子弹头一样的头部和更加修长的羽翼,对飞行也更有热情”,锁定猎食的目标后,“带着横扫一切的气势,没入腾起的椋鸟群”。
自那以后,他便迷上了这些“击破云层的铁锚”和“穿破长空的弓弩”。数十年如一日,他“穿着同样的衣服,以同样的方式移动,按照相同的步骤行事”,为的是让一只游隼“认得你、接受你”。他描述了无数次追逐不同游隼个体的经历,丰富和变化的文字展现了每一次深切而饱满的内心。
有没有一种方式,让自然不只是娱乐的场所、知识的对象,而是精神的栖地?贝克的游隼便是一种答案。当他永远在抬头观望、渴求寻觅,反复地走入、走出同一片鹰的领地,他于是成为了鹰。
《游隼》,(英)J.A. 贝克 著
7.《家离水边那么近》
推荐人:River G.,实践环境保护公众倡导与公众参与工作近15年,从河流中获得了坚韧且柔软的力量,并持续实践探索以社会学及人类学视角关注并研究环境问题。
什么叫自然写作?如何以书写的方式为如今束缚已久的自然及地球母亲解绑?也许你可以了解一下台湾作家吴明益。他用如河流般舒缓又澄净的文字书写着自然。
这本以水为主题的作品,不仅可以看到吴明益行走于溪边、海边、湖边的“水乡志”,更有他对人类的深邃思考。正如他所说,“我以为人与人的创作都是自然物,我有理由相信,它们理应会一起演化,并且永远对那個过去的自己提出谦虛而坚定的异议。”
《家离水边那么近》,吴明益 著
8.《河流是部文明史》
推荐人:白云苍狗,前媒体人,兴趣宽泛的环境友好关注者,“蜀都河图·成都自然人文数据库”、清流智库与清流学社的发起人之一,当前希望致力结合“研究与传播”,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辨为切入,创立一种田野里共学模式。
河流对文明进程造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几乎所有璀璨的人类古代文明均依赖于河流的哺育。
时至今日,河流依然为人类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发展提供动力,无论是作为水源或能源、交通或屏障,河流协助秩序的建立与优化,推动文化的认同与流动。作为人类与自然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今日河流却面临诸多环境与社会危机:城市扩张、物种消逝、地域冲突……
劳伦斯·C.史密斯是一位长期关注人类水文环境的科学家,作为曾经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他用纵览万年史的笔触,兼备东西方的视野,带我们去探索河流与人类社会间永恒却未被真正重视的关系。
《河流是部文明史》,(美)劳伦斯·C.史密斯 著
9.《怕浪费婆婆 拯救水精灵》
推荐人:程舒鹏,喜欢大自然和生命的高中生,自然名恐龙,因为从小喜欢恐龙;也很喜欢水、河流、大海,曾经取自然名为鱼。
如今,不少人将随身携带的塑料制品丢弃到河流中,并天真地认为这不会产生任何后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塑料会对水生动物产生致命影响。每一日,都有不计其数的水生动物因误食塑料或受困于塑料而死亡,而解决这些问题重要步骤便是让大众意识到塑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因而从根本杜绝随便遗弃塑料的行为。
《怕浪费婆婆拯救水精灵》用绘图和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塑料会如何干预河流生态系统和水生动物,而且阐明了河流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该绘本能激发儿童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儿童懂得爱护河流和环境。
《怕浪费婆婆拯救水精灵》,(日)真珠真理子绘著
10.《瓦尔登湖》
推荐人:朱丹,“流浪图书馆”主理人、乡村儿童阅读推广人,户外自然教育老师。
这是我的“囤货书”,常常买很多本,有相投的朋友就会送一本。《瓦尔登湖》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看到生活的本质;也像是一场心灵之旅,对“非模板化”的生活做一种可行性探索。
在瓦尔登湖畔,每一片树叶、每一声鸟鸣都充满了生命的诗意。梭罗捕捉到了瓦尔登湖诗一般的细节:四季更迭、湖光山色无尽变换,以及在自然中找到的宁静与启迪。他不仅是用简单的文字讲述自然之美,更是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鼓励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简单与平和,并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盲目的物质追求进行反思。
《瓦尔登湖》让人感受到一种更为深邃、更富哲理的生活态度,启发我们放慢脚步,重新与内心及自然界建立联系。在《瓦尔登湖》的陪伴下,你可能会被激励,去实现那些被日常埋没的梦想。
《瓦尔登湖》,(美)梭罗 著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