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沈嘉禄:张伟与小校场年画
新民艺评|沈嘉禄:张伟与小校场年画
1月11日,一个题为《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传承与发展》的文献展在国通路127号学悦风咏书社开幕了,既为节庆锦上添花,也为纪念一位卓越的文化工作者,他便是著名近现代上海史研究专家、上海图书馆原研究馆员张伟先生。两年前的凛冬,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上海,献给了他为之付出一辈子心血的历史研究与宣教活动。
张伟先生的哲嗣张舒萌从先父收藏的上海小校场年画中甄选了62件送展,供观众欣赏并想象一百年前上海小校场年画所呈现的社会事件、生活场景及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是让张伟的粉丝和朋友有了一个寄托哀思的美好物象。
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品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载体。上海开埠后,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不期而至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在十九世纪中叶的生活场景中还是一个比较迟缓和被动的起步,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出现戏剧性变化。在外来移民大举进入、租界面积拓展、华洋杂处格局初成的背景下,从苏州避乱来到上海的桃花坞年画师,聚集在老城厢小校场一带,自发形成了年画绘制和销售基地(最多时有六十余家店庄)。
苏沪两地的画师通过商业化运作,使这一民间美术作品完成了杂糅、嬗变及转型程序,从农耕文明进入城市文明的文化空间,同时加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仅以展陈的这批年画为例,如《铁公鸡曾国藩克复南京城》《北京失守,宣统逃走》《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上海洋场胜景图》《上洋金利源码头长江火轮车》等,将历史事件和都市风尚反映在画面中,体现了上海市民对于风云激荡、西风东渐、物质生活剧变的敏感,小校场年画由此获得了宽阔的视野和对现实的勇敢介入。
赏读小校场年画,我们可以进一步破解许多密码:比如上海为什么能够率先实现工业化?上海人的集体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新闻、电影、美术教育、职业教育、女权运动、现代司法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等多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为什么在上海发轫?上海人为什么热衷于趋新务时而同时具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维?
小校场的黄金时期虽然只有三十年,但在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之外成为别有意蕴的存在,在上海城市发展史和中国美术史、市民生活史等领域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1980年张伟进入徐家汇藏书楼工作,偶然在阁楼上“发现”了四大册装裱过的小校场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内容新奇,经由外国人收藏后最终回流到上海,数量之多,几占存世上海清末年画的三分之一。面对历史遗珍,在震惊与沉醉之后,张伟就在自己诸多科研项目中增加了小校场年画的专题,开始了艰难的收藏与研究。
三十年来,他悉心寻访,勾稽爬梳,做了大量笔记,策划了多场展览,主编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等专著。1999年和2001年,他代表上海图书馆到香港举办年画展览,并在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央图书馆讲述了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流变。可以说,张伟是目前收藏、研究小校场年画最力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
走笔于此,不由得忆及二十年前在上海图书馆采访张伟,他正在策划一场包容全国主要年画生产基地的历史遗珍展,还借来了几块老雕版,我就有机会用套色古法“复活”了一张杨家埠年画,在寒舍挂了好几年。学悦风咏的这场展览,是对张伟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对他文化实践和学术贡献的致敬。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