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用AI技术“复活”逝者吗?|论辩AI观点精粹
你愿意用AI技术“复活”逝者吗?|论辩AI观点精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复活"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是否能帮助我们跨越生死的界限,重新与逝去的亲人相见?在2024年度复旦管院人节上,一场关于"AI技术是否应该用于'复活'逝者"的辩论赛引发了热烈讨论。正反双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展现了年轻人对生命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正方观点:让AI成为情感的桥梁
正方认为,AI复活技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逝者重生,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对逝者的身份进行模拟。目前市面上的相关产品主要通过收集逝者的样貌数据、视频样本、生平事迹以及语言习惯等内容,运用AI换脸和声音克隆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文字和视频互动。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生者释放悲伤情绪,更好地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正如正方辩手所说:"怀念逝者是人类正常的情感需求,从照片到影像再到现在的AI复活,我们得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安放与逝者之间的情感,这本身应当被看作是一种进步。"
同时,正方也强调,AI复活并不意味着AI拥有生命或情感,我们并不希望这项技术跨越人与自然人、与机器的边界。正如一位辩手所说:"我们只是在通过对于家人的记忆,去创造一个我们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反方观点:对自由意志的威胁
反方则从技术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提出了深刻的担忧。他们认为,虽然目前的AI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完全有可能复制逝者的思维模式。这将引发一系列哲学和伦理问题:
- 生命的本质究竟是思维还是肉身?
- 如果创造出具有独立人格的AI,应该如何界定其权利?
- 如何定义一个人自由意志的边界?
反方辩手指出:"技术的进步没有好坏,关键要看技术的应用和给予它的价值判断。可是今天我们看到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它是对存在权利、自由意志,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概念的毁灭性打击。"
专家点评:技术与伦理的平衡
辩论结束后,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看法:
- 百度智能云AI平台总架构师谢永康指出,目前AI技术的输出更多是一堆概率数字,其物质基础是芯片算力和训练数据,本身并不具备自主性。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诚表示,这场辩论的题目在学界也没有答案,讨论是无关对错的。
-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季立刚强调,死者的权益如名誉、姓名、肖像等都是由法律所保护,"复活"逝者涉及到私人领域问题和公共利益问题。
-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萱菁认为,AI能够帮助辩手更好地提炼观点,增强推理的逻辑性,但在言语表达、肢体语言表达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郑召利提出,如果数字人也具有了情感、人格、思维能力,那么我们怎么定义生命?如果没有死亡,生命有意义吗?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总结道:"思念亲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人愿意永远放在心里,有的人希望尽可能栩栩如生,我觉得应该没有统一的答案。"
这场辩论赛展现了年轻人对生命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AI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正如一位评委所说:"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发展,数字人或者虚拟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慢慢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的话,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