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什么是人工智能?一场跨越70年的争议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什么是人工智能?一场跨越70年的争议之旅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168540?commTag=true

人工智能(AI)是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技术话题,但究竟什么是AI?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从2022年《神秘AI炒作剧场3000》播客中对AI的调侃,到2023年ChatGPT引发的全球关注,AI的定义和理解一直在演变。本文将深入探讨AI的核心争议,从技术、哲学到社会影响,试图为这个复杂的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来源:MIT TR

AI的多重身份

AI既性感又酷炫。它在加深不平等、颠覆就业市场并破坏教育体系。AI像是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又好像是魔术戏法。它是我们的终极发明,也是道德责任的体现。AI是这十年的流行语,也是源自 1955 年的营销术语。AI类人,又似异星来客;它超级智能却也愚不可及。AI热潮将推动经济发展,而其泡沫似乎也将一触即发。AI将增加富足,赋能人类在宇宙中最大限度地繁荣发展,却又预示着我们的末日。

AI的核心争议

AI是一系列技术的总称,使计算机能够完成那些当人类执行时被认为需要智慧的任务。但即便是这样的定义也包含多重含义。让机器“理解”语音或“书写”句子意味着什么?我们能要求这类机器完成哪些任务?我们又该对它们的执行能力给予多大信任?

随着这项技术从原型快速转化为产品,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议题。但(剧透警告!)目前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Anthropic AI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Chris Olah表示:“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以至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有意见。同时,我认为你可以对此争论不休,而目前没有任何证据会反驳你。”

从数学到魔法

AI拥有信徒,他们对技术当前的力量和不可避免的未来进步抱有信仰般的信念。他们宣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近在眼前,超级智能紧随其后。同时,也有异见者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都是神秘主义的胡言乱语。

流行的、充满话题性的叙述受到一系列大人物的影响,从 Sundar Pichai 和 Satya Nadella 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首席营销官,到 Elon Musk 和 Sam Altman 这样的行业边缘玩家,再到 Geoffrey Hinton 这样的明星计算机科学家。有时,这些鼓吹者和悲观论者是同一批人,告诉我们这项技术好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随着AI的炒作不断膨胀,一个直言不讳的反炒作阵营也应运而生,时刻准备着击破那些雄心勃勃、往往过于离谱的声明。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包括 Hanna 和 Bender 在内的一大群研究者,还有诸如前谷歌员工、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 Timnit Gebru 和纽约大学认知科学家 Gary Marcus 这样的行业批评者。他们每个人都有众多追随者,在评论中争吵不休。

AI的两极分化

AI已经成为所有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存在,将领域分割成一个个粉丝群体。不同阵营之间的交流似乎常常驴唇不对马嘴,而且并不总是出于善意。也许你觉得这一切都很愚蠢或烦人。但鉴于这些技术的力量和复杂性——它们已被用于决定我们的保险费用、信息检索方式、工作方式等等——至少就我们正在讨论的内容达成共识已经刻不容缓。

然而,在我与处于这项技术前沿的人们的诸多对话中,没有人直接回答他们究竟在构建什么。部分原因在于技术发展的速度,但科学本身也非常开放。如今的大型语言模型能够完成令人惊叹的事情,从解决高中数学问题到编写计算机代码,再到通过法律考试乃至创作诗歌。当人做这些事情时,我们认为这是智慧的标志。那么,当计算机做到这些时呢?表象上的智慧是否足够?

这些问题触及了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核心,人们实际上已经为此争论了几十年。但随着能够以或令人惊悚,或令人着迷的真实模仿我们说话和写作方式的大型语言模型的兴起,围绕 AI 的讨论变得更加尖酸刻薄。

我们已经制造出了具有类人行为的机器,却没有摆脱想象机器背后存在类人思维的习惯。这导致对人工智能能力的过高评价;它将直觉反应固化为教条式的立场,并且加剧了技术乐观主义者与怀疑主义者之间更广泛的文化战争。

在这团不确定性的炖菜中,再加上大量的文化负担,从我敢打赌许多行业内人士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科幻小说,到更恶劣地影响我们思考未来的意识形态。鉴于这种令人陶醉的混合体,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不再仅仅是学术性的(或许从来都不是)。人工智能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使得成年人互相指责。

AI的起源与争议

AI的争议可以追溯到其诞生之初。1955年,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Carthy在为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的一个暑期研究项目撰写资助申请时,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计划是让McCarthy和他的几个研究员同伴聚在一起两个月,尝试在这些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这个术语的选择也反映了AI领域的两极分化。McCarthy想用计算机代码描述“学习的每一个方面或其他任何智力特征”,以便机器模仿。但实现这个目标证明太难了。另一条路径则偏爱神经网络,即试图以统计模式自行学习这些规则的计算机程序。达特茅斯提案几乎是以附带的方式提到它。但它们真正起飞要等到几十年后——加上大量的计算能力和互联网上的大量数据。

AI的未来

AI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方面,它有可能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世界的末日。这场辩论,实质上是关于我们如何界定智能、何为人性,以及我们愿意让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深刻反思。

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词汇来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AI不是类人的。它不是解决我们所有(甚至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它不是ChatGPT、Gemini或Copilot,也不是神经网络。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愿景,一种愿望的实现。理念受到其他理念、道德、准宗教信念、世界观、政治和直觉的影响。“人工智能”是描述一系列不同技术的有用简略说法。但人工智能并不是单一事物;从来都不是,不管品牌标识多么频繁地烙印在外包装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