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饺子与年糕:春节餐桌上的千年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饺子与年糕:春节餐桌上的千年传承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5%BA%E5%AD%90/28977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0UNP8P05506BEH.html
3.
https://www.sohu.com/a/852754209_122220621
4.
https://www.sohu.com/a/852822787_121123774
5.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28/doc-inehppua5167740.shtml
6.
https://www.sohu.com/a/853154020_121924583
7.
https://www.sohu.com/a/846795291_121956424
8.
https://zjnews.zjol.com.cn/yc/qmt/202402/t20240202_26626696.shtml
9.
https://magicshelfs.com/post/490.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5%BA%E5%AD%90
11.
https://m.ximalaya.com/ask/q1292761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饺子和年糕则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饺子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象征着团圆和好运;年糕则寓意着“年年高升”。这些美食不仅满足味蕾享受,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01

饺子:从馄饨到饺饵的历史演变

饺子,这一中国传统美食,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有类似煎饺的记载:“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类似饺子的食物就已经出现。

西汉时期,扬雄在《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飥,或谓之餦馄。”这餦馄就是后来馄饨的转音。唐代段公路《北户集》卷二所载“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偃月形的馄饨即是饺子的形状,后世学者据此而认为馄饨即饺子。而今馄饨亦在不同方言区有多种叫法。按《通雅》,方以智曰:“京饨,今之馄饨,亦曰饺饵。”古时便有将馄饨称为“饺饵”的称法。张自烈《正字通》:“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黄宗羲《古歙乡音集证》:“饺儿,饺音娇,屑米麪裹肉菜饴饀为之大小不一,或笼烝油煎煠名曰饺饵,今俗讹为饺儿,又曰馄饨者,水饺饵也,即叚成式食品,汤中牢丸耳。”据史料,“饺子”应是由馄饨发展而来,颜之推曾言:“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而如今可知,“形如偃月”的馄饨分明就是饺子。从古至今,馄饨与饺子概念不明的情况从未断过,至今仍有许多方言将两者混淆。总体看来,现今元宝形有汤者为馄饨,半月形无汤者为饺子。

饺子又称牢丸。《初学记》卷二十六引晋代束皙《饼赋》:“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段成式《酉阳杂俎》:“笼上牢丸,汤中牢丸。”形制与今日水饺、蒸饺相同。牢是彰示三牲之礼最高级别的特指,祭礼所用的三牲,牛、羊、猪各为一牢。牢亦称飨礼所用的三牲等。这样的称谓,既彰示以饺子所包蕴的馅料,又指出所谓饺子实为古祭礼与飨礼之余绪。

宋朝时期,饺子被称为角子、角儿。《东京梦华录》追述北宋首都开封府也出现了“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的记载。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府:“宰执亲王南班右官入内上寿赐宴”,“凡御至第二盏,方进下酒酤豉,双下驼峰角子”《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事》中有“诸色包子”“诸色角儿”,可见饺子种类很多。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饺子被等同于馄饨。而作为蒸食的“角儿”的出现则表明了二者的不同。饺子应该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采用除水煮外的其他烹饪方法的食品。二者形貌相近,常常为人所混淆。“角儿”和“角子”的得名,像角儿之形,多半是像皂角子之形。

古代药学著作中常用“皂角子”或“角子”比药丸。如唐代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下》:“右为末,搜匀为丸,如皂角子大。”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卷十八》:“末蜜一两,酒半盏,入紫草煎数沸,和药丸,皂角子大。”也有用“馄饨”形容药丸的,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取肉细切,和葱、椒、姜等,绝小作馄饨子。”《外台秘要·卷三十七》:“右一味以面如作馄饨法,其面勿着盐。”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菱初生嫩者名沙角,硬者名馄饨。”可见宋代的馄饨形貌与植物的角儿相近,而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二者本来形貌就相近,因此将蒸食的馄饨形食品称为“角儿”。张从正《儒门事亲·卷十五·下痢泄泻第十六》:“右为细末,每服三五钱,细切羊肝拌之,作面角儿烧服之,后用白汤送下,食前。”面角儿是烧熟的,非煮熟。医药学的记载理明了从馄饨分化出角儿的过程:唐宋时期,因馄饨与皂角、菱角等角儿形状或大小的相近,于是将蒸食的馄饨叫作“角儿”,成为了最早的饺子。

“角儿”演变成“饺饵”或“饺儿”。“饺”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宋代司马光《类篇·卷十五》:“饺,居效切。饴也。”宋代丁度《集韵·卷八》:“饺,饴也。”直到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卷十一》:“饺,旧注古孝切,音教。饴也。或曰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小大不一。水饺饵即叚成式食品‘汤中牢凡'。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饺非饴属,教非饺音。”“角”是个入声字,蒙元时期时北方地区入声逐渐消失,改读为上声的“矫”,因而命名为“饺饵”,“饵”又转写作“儿”。明方以智《通雅·饮食》影:“汤中牢丸,乃今元宵汤元或水饺饵之类。”他也认为本作“粉角”,北方人改称“饺饵”。“饺”,《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另立一个义项,即“饴”,依据《集韵》“饺,饴也”。此义可商榷。《汉语大字典》在引《集韵》释“饴”的同时,又引《类篇·食部》作“饸”。《玉篇零卷·食部》:“饸,字书‘饼也'。”饵、饺、饼,都是米面类食品,性质较为接近,而“饴”为饴饧,属于不同的类别。推测起来《集韵》的“饴”有可能因与“饸”字形体相近而致误。故《正字通·饺》有“饺非饴属,教非饺音”之语。

此外,还有此外,还有将饺子称为“扁食”的情况,此种叫法大多出现在北方的方言及闽南方言当中。按《通雅》,方以智认为“扁食”与“饺饵”亦有所关联。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今国内同时存在将馄饨称为扁食和将饺子称作扁食两种情况。“扁食”的称呼由来已久,最早于唐代已见端倪,只是由于各地方言迥异,究竟所指为“馄饨”还是“饺子”亦或是某种介于二者之间的面食,至今未有统一的说法。如《明宫史》:“饮椒柏酒,喫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馄饨与饺子皆是以水烹饪,故由“水点心”一词无从推断,但见

02

年糕:承载千年文化的米制佳肴

年糕的历史渊源更为悠久。汉朝时期,已有“饵”“糍”等米制食品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食次》中详细记载了“白茧糖”的制法,这与后世年糕的制作方法颇为相似。

关于年糕的起源,流传着多个动人的传说。其中一个与伍子胥有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伍子胥便吩咐在城墙底部藏匿糯米粉压制的城砖。后来吴国被围,百姓正是靠这些“城砖”度过了难关。此后,吴人每逢新年便制作糯米粉“城砖”以示纪念,渐渐演变为年糕。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年兽”的:远古时期,每到岁末,一头叫“年”的怪兽就会袭击村落。有智者建议村民用米制糕点喂食年兽,待其饱腹后平安度过“年关”。这个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也反映了年糕与春节的深厚渊源。

年糕的制作工艺在宋辽时期已相当普及。最晚到这个时期,百姓过年已普遍食用年糕。相比于在唐代还顶着“馄饨”这顶“帽子”的饺子,年糕与春节的相遇很可能早得多。

千余年的发展让年糕这一古老美食枝繁叶茂。宁波慈城水磨年糕、苏州年糕、蒙自年糕等各具特色。福州的糖粿、弋阳的米粿也都是年糕的变种。年糕既可以煮、炒、炸、蒸、炖,又可以用印板压制成各种形状并佐以色彩勾勒出文字花纹,成为寄托美好祝愿的载体。

03

传承与创新:传统美食的现代演绎

进入现代社会,饺子和年糕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更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饺子的馅料种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猪肉白菜到海鲜、野菜等新式馅料层出不穷。年糕也衍生出多种现代吃法,如年糕火锅、炸年糕等,深受年轻人喜爱。

除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地方特色也让这些美食更加丰富多彩。广东的白切鸡、山东的花馍、东北的冻梨、上海的八宝饭等,都为春节餐桌增添了更多选择。

饺子和年糕,这两道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传统美食,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依然在当代人的餐桌上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节日的美味,更凝结着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传统美食,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