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型依恋总是让你感到孤独吗?了解成因,一步步建立情感链接!
逃避型依恋总是让你感到孤独吗?了解成因,一步步建立情感链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错,在工作或朋友间旅行时都能井井有条地处理事情;在互动中,他们总是理性地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很少谈及感受,情感交流较少。虽然他们没有伴侣但也不排斥寻找伴侣,但在介绍对象时,要么推托约会,要么好不容易看到他们开始与他人走得近,最终却无疾而终,询问原因时,他们总是含糊其辞地说“不合适,工作忙”。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有逃避型依恋的症状。
什么是逃避型依恋?
与这样的人相处,感觉轻松自在,但他们行为处事独立,介绍对象后也常常无疾而终。因为对逃避型依恋的人来说,情感带来的影响很大:如果是正面的感受(如被接纳、温暖以及与他人连接等)倒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如果是负面的情感就“很可怕”、“犹如身陷冰窖”,独自时的孤独感、被指责的受伤感、自认为不如他人的自卑感,还有被遗弃感等,这一切都是如此的冲击、让人难以忍受,“干脆通通不要有”、“一切就事论事”,情感如此可怕,就躲在“理性”的保护伞下,“生活也简单很多”。
逃避型依恋的特征
逃避型依恋者容易受到情感的冲击,因此习惯将其收起来,外显出理性且独立的状态。以下是其主要特征:
心思细腻、敏感
逃避型依恋者本身情感细腻,容易因为他人的言行受到冲击,例如被责备后觉得自已很糟糕,或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被讨厌等,因此时常内耗,因而发展出情感冷淡等自我保护的外显行为。
情感冷淡
因情感容易受到冲击,为此受到伤害,因此干脆通通收起来;也就是说,逃避型依恋者处理情感较习惯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愿表达内心感受,甚至会故意保持冷漠来避免亲密互动。
过度自我保护
情感接收性很强的逃避型依恋者,为了不受到情感的冲击,如害怕被讨厌、被批评,或被抛弃等,因此干脆选择与人的情感上保持距离,更积极的做法是减少与人社交。
不信任他人
请别误以为逃避型依恋就等于警戒心较强的人(也有可能是但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指的是在关系中(特别是家人或伴侣),因情感容易受到波及,为了好好保护自己,逃避型依恋者会对他人的情感意图再三小心,因此给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逃避型依恋的成因
为什么会有逃避型依恋障碍呢?是由于什么样的生长背景与成长经验,让这些人习惯以“避免接触情感”作为应对呢?以下是目前普遍认为的三大影响因素:
成长环境
我们说这些强烈的情感,会跟“消化情绪”的“心智化能力”有关。当我们出生,约略三岁之前,头脑正在发展处理外在信息的能力(例如情感)的心智化能力。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回应非常重要。例如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跌倒哭了,家长自然地跟他说明“你跌倒了,很痛对不对”,虽然孩子不见得听懂什么是“跌倒”、什么是“哭”,但记住,语言传达不只是听不听懂,而是说话本身的姿态就在传达自己的意思(不然那些跟宠物说话的人为什么一直跟动物说话呢)。孩子只本能地感觉不舒服而哭,但在大人的感情反应下,孩子能慢慢理解并消化自己的情绪(不只是不舒服,而可以更细腻地知道是痛、委屈等),也建构成“消化情绪本身的能力”,得以自我调适。
相对的,如果大人没有给予陪伴,“跌倒就自己起来哭什么哭”,或是父母觉得孩子反正听不懂就不给回应,孩子就没有机会经验/学习如何消化情绪,情绪就会是一团很可怕的东西,随时会侵袭自己的心灵,只好以压抑或忽略的方式处理。
过度被要求独立
往往没有能力陪伴“孩子情感”的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也理智地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哭没有帮助,赶快想事情怎么处理才重要”,的确短期来看确实有成效:孩子看似“有独立问题解决的能力”,但那真的是成熟吗?如果个人遇到情绪习惯以“压抑、隔离”来应对,这样的独立不但会在心中持续累积情绪、内耗,相处起来也会给人无形间有种距离感。成熟的心智应该有能力消化情绪并能应对各种难题,且能有弹性地应对不同的挑战。
团体生活中被孤立
有许多原因会让人在情感上必须得隔离(避免感受不舒服感),例如在青少年发展阶段,此时需要同辈的认同,让大脑处于飞跃成长状态的个人得以安稳成长,同时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互动的能力。如果此时遇到霸凌或孤立的经验,对个人情感冲击甚巨,情感需求无法获得满足;为了应对这种感受,个人可能发展出切割自己情感的压抑、隔离模式:“那干脆把情感丢到一旁”,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最终习惯以回避情感来应对他人。
逃避型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谈完了逃避型依恋发展来由的可能性,接着聊聊这种模式对个人会有什么影响。我们都知道,正因“情感的冲击性强而选择压抑或隔离”,这种模式有它的好处:不用经历这些痛苦的感觉,也帮助自己依旧能处理各种任务,生活得以照常进行。但相对的,这种模式也有它的副作用,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逃避型依恋者因为感受力强容易受到冲击,害怕自己会受伤的情况下也因此回避情感交流,在亲密关系中更不愿意投入感情,即便有了伴侣,在没有情感的滋养下,自然地这段关系难以稳定长久地发展,随着关系越亲密,面对情感的压力更大,自然会选择退缩/结束关系(这对善于回避情感的来说是熟悉且自在的应对方式),最终导致情感枯萎无疾而终。
情感疏离
逃避型依恋者为了回避情感带来的冲击感,因此常常选择压抑(不去感受,即便感受到但也选择不表达),因此伴侣较难与逃避型依恋者情感交流,谈到情感相关的话题,不是转移聊其他的事情,就是回应“不知道”(当事人可能回避久了真的不知道),甚至出现不耐烦或生气的反应(更极端的要对方别聊了),最终导致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进而让关系变得疏离。
逃避型依恋的应对与调适
如果身体素质要增强,可以透过上健身房针对需求持续练习,或结合教练课,犹如家教一般以定制化的方式进行训练;心理的情况也是,透过“自我觉察”省思自己状况怎么了(相信我,当事人不管知道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永远都需要更多的自我觉察更清楚知道自己状况,信息越多可以找到更合适的应对策略),而专业的心理辅导犹如教练,能更聚焦地帮助来访者追溯问题的来龙去脉,调整应对模式,让生活可以更适应自在,而不用回避的方式应对恐惧。
培养自我觉察
在生活中我们总自然而然地用某些思考模式或行为来处理事情,但往往魔鬼藏在细节,有些时候“太过于自然而然地应对”,考量的角度不恰当或不够完整(例如觉得自已一定会被骂,或心理着急就没想到对方可能的想法),导致自己平常生活与他人相处时收到负面的反馈,这也就是痛苦的来源。试想:今天上司交代要办一件事情,如果知道上司的喜好需求去处理,或不管上司的需求处理,这个信息量的差别对处理的品质、上司的认同度是否有差异呢?甚至有些人心智化能力更厉害,可以考虑到上司的上司、上司目前的处境立场,这些信息的让自已思考事情要怎么做,做出的品质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要摆脱这个束缚/轮回,自我觉察就显得重要:可以获取自己的信息,当头脑能以更周详的信息思考事情时,同时会给人一种感受,能摆脱束缚的重新取回对自己言行的掌控感,能更自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学习表达情感与建立信任关系
一边结合自我觉察,在认识自己的路上也可以练习表达自己,感受看看什么情况下,表达会有好效果,什么时候没有?怎么样表达更可以贴近自己的人际需求?在练习的过程中一边增加对自已的信息,并在过程中获得“回避以外的新经验”,当经验开始流动,个人的状态也就有有机会挪移,关系也有可能不一样。
寻求心理辅导
不论是自我觉察或练习表达,其实都有难处:我知道我的受苦跟什么有关,但我怎么了?这时刻自我觉察什么?练习靠近负面情感如此让人恐惧,谁受得了(或是还没发现到就已经下意识回避了),这样是要怎样练习?
因此可以找寻咨询心理师的协助,咨询心理师不但有相关背景知识,也有很高的情绪敏感能力,在谈话、相处的过程中,犹如家教一样,能够精准地理解来访者怎么了,协助来访者发现“对耶我好像在这一刻都有这种感觉,我常常都这样跟他人相处,这跟我过往成长的XX经验也有关”,最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也能依照来访者状态,建立适合彼此相处的节奏,“可以直视自己状态但也不因面对情感的恐惧而崩坏”,就在上述过程中,一步步地深化地了解自己怎么了,获取更多信息,最终在觉察与顿悟中,跳脱旧有行为模式的轮回,朝向自己满意的人生迈进。
如果我的另一半是逃避型依恋人格怎么办?
最后如果你不是当事人,但另一半是逃避型依恋那怎么办?这个状况面向很多,除了当事人状况外,多加了“伴侣个性”这个非常大的变量(还有环境、双方家庭……众多变量),简单来说,一个人若害怕情感而习惯回避,自己能做的就是“让他感觉情感的一致性及相处的安稳感”,感觉不会变来变去、捉摸不定,增加了安全,才有可能探头出来,你明白吧!
相处上可以聚焦在: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对方感到安全,自然而然地能表达自己跟我互动呢?虽然可能也会有副作用,例如“那自己的情感需求怎么办”、“总是自己付出也会累”,但知道要求他只会让他吓坏,又好像莫可奈何。这时候如何同步安定自己状态也就很重要,“如何在过程中顾好自己让自己安适,让对方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安适的状态,进而愿意探头甚至尝试表达自己呢?”说来有趣,明明感情经营看起来是付出,在这个时候却反而要着重照顾好自己原因就在这一点。
除了学会给予安全感、调节自我想法之外,也要记住给予对方个人空间、不要情绪勒索,以免造成反效果。
结论
简单来说,逃避型依恋不是一种“病”,或这个人“内心很奇怪”,我们活在世上,本来就有个人独特的应对事情的方式,这些方式一定有益处,只是相伴着副作用,因此也让人来受苦;若直接将此方式拿掉,无异于将天上飞的鸟折了他翅膀,反而更让人无所适从,断了与世界的连接;这些方法背后都有更深层的价值观,例如逃避型依恋可能是对情感的感受力强,不太确定如何与之共处才先选择回避。竹见好转心理咨询所提供的专业在于透过咨询谈话,厘清个人独有的应对模式为何,对个人生活有何益处及副作用,当来访者对此有更进一步觉察,就能依自己的样态修正应对模式,帮助你有更好的生活体验!更多竹见好转心理咨询所文章、自我探索及教育进修课程、心理咨询师团队信息以及服务预约欢迎进入网站浏览!
注:人的内心丰富,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文中描述的样貌,不完全表示你就是这样;鼓励你以开放心态汲取有帮助的信息,但也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