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断食失败!?揭「4大原因」阻碍燃脂:这时间进食效果差!
间歇断食失败!?揭「4大原因」阻碍燃脂:这时间进食效果差!
间歇性断食作为一种流行的减重方式,其原理是通过调整饮食时间来促进身体从"储存能量"状态转变为"消耗能量"状态。然而,许多人在尝试后却遭遇失败,甚至出现体重增加、身体不适等问题。本文将揭示导致间歇性断食失败的四大关键因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储存脂肪是人体经过演化出现的机制,但在现代生活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之下,这些作为「紧急粮食」的脂肪通常不会有被使用的机会,所谓间歇性断食,其实就是藉由中断「吃」的行为,减少对胰岛素分泌、脂肪储存,进而让脂肪有机会被消耗,也就是开启身体「能量消耗」的开关。除了减重之外,可以减少脂肪堆积、血糖波动,间歇性断食对于血糖控制、糖尿病预防,甚至是减少体内发炎与预防癌症方面都有帮助。
虽说理论是如此,但有些人在进行之后反而会感觉到明显的副作用,又是怎么回事呢?总结以下可能导致原因:
1. 体内激素不足
尤其是50岁以后、经历更年期、或是长期处于压力与疲劳状态的族群,体重会更容易上升,原因与身体的贺尔蒙有关系。
举例说明,像是透过交感神经活化而分泌的肾上腺素(adrenaline),或是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贺尔蒙,都是属于能够帮助脂肪消耗的贺尔蒙;但在更年期之后,睪固酮与雌激素的分泌会减少,同时生长贺尔蒙的分泌量也会下降。至于慢性疲劳则会导致肾上腺负担比较大,并且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下降,而这样的过程中也会更容易出现无力、烦躁的症状。
如果是这样的朋友们,在尝试间歇性断食的时候,不妨给身体多一点时间调节!人体从「储存能量」转换到「消耗能量」的模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段适应期,让与胰岛素作用相反的贺尔蒙分泌能够慢慢增加,才能在断食的期间消耗脂肪。」他建议,最好不要从大部分人会选择的「168断食」开始,因为16小时的空腹时间比较长,相对来说「12:12」会比较适合,主要把握4大原则,可以避免让胰岛素受到非必要的刺激。
- 一天进食的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
- 让每天的第一餐与最后一餐之间,维持10个小时的间隔,
- 餐跟餐之间维持4~6小时禁食
- 睡前3个小时就停止进食、维持空腹状态。因为如果进食时间较晚,则效果通常会比较差。
2. 暴饮暴食
因为空腹期间导致的饥饿感,许多人会在可以吃东西的时候想要弥补回来,尤其是本身已经产生胰岛素抗性、胰岛素的作用效率比较差的民众,或者是喜欢吃精致淀粉,不只会更难忍受饥饿感,暴饮暴食的风险也会更高:「加上血糖剧烈波动,会让人感觉到假性的低血糖,除了无力之外也会感觉肠胃空虚,更想要找甜的东西来吃。」
此外,因为进食时间被限制,有些人会误以为只要是在可以吃东西的时间内,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自己想吃的东西,但实际上在吃的选择上,还是应该要避免面粉、精致淀粉、果糖、糖分,还有加工食品等。「也就是还是要尽量维持减少血糖波动与胰岛素分泌的食材。」郑医师补充,像是富含蛋白质的肉类、鸡蛋、海鲜类,新鲜的蔬菜也应该要多吃,最后再用非精致淀粉收尾。
3. 脱水
尤其是在断食的初期,透过尿液排出的蛋白质与水分会明显增加,加上这段时间没有吃东西,在缺乏电解质补充的情况之下,脱水的风险也会上升。「在电解质跟水分都缺乏的情况之下,会导致头痛跟晕眩,同时肌肉也会感觉无力,并且阻碍脂肪代谢。」许多断食的朋友都会有手脚冰冷、体温下降的经验,这时候身体会更容易肿,脂肪的消耗效率也会下降。
除了应该补充足够的水分之外,提醒大家,为了让身体获得足够的电解质,最好应该避免同时采取低钠饮食。
4. 睡眠、运动、压力
「压力跟睡眠不足会在心理上导致饥饿感容易出现,除了会让人更想要暴饮暴食,在饮食的选择上也会更想要找甜食来吃。」慢性的压力会增加脂肪堆积,是肥胖的重要因素:「至于运动量不足,则会减少整体的肌肉量,让脂肪更不容易燃烧,增加溜溜球效应,也就是减重后体重又回升的风险。」
虽然可以归纳出以上这些因素,如果在进行断食之后出现腹泻、体重突然增加,或者是肌肉疼痛、麻、晕眩,甚至是肌肉量减少、掉发等症状,建议最好就医寻求专业协助:「这些通常是跟贺尔蒙不足有关,在中医则会称为『气虚』或『血虚』,这些民众会特别需要额外的帮助,来排除体内的老废物质及肝脏脂肪代谢,并且让身体获得额外的能量补充来转换成『能量消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