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镇江刘姓号称“五忠堂”是何来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镇江刘姓号称“五忠堂”是何来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jsw.com.cn/2025/0213/1887214.shtml

“张王李赵遍地刘”,人们常用这句顺口溜来概括常见的五大姓氏。刘姓,在大姓中排名第四,全国有超过7200万人姓刘,约占全国人口的5.15%,大约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刘。刘姓是江苏第五大姓,全省有将近300万人姓刘,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7%。刘姓在镇江排名第六,全市超过8万人姓刘,在镇江常住人口中约占2.5%,虽然排名差不多,但刘姓人口在镇江的分布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好多,平均每40个人才有一个人姓刘。


镇江刘氏族谱


刘裕


刘鹗

镇江刘姓的历史超过2000年

刘姓来源众多,《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记载了刘姓的来源有50多支。其中最主要的一支为尧帝陶唐氏之苗裔,相传尧帝子孙一支封于刘(今河北唐县),至夏朝时,有个名叫刘累的人,因有养龙的本领,入朝为官,被封为御龙氏,其子孙迁徙数地,其中一支因秦晋交战留居关中,尊刘累为远祖,以刘为氏,这支刘姓也被视为刘姓正宗,至汉代已发展为巨族。

刘姓发源于河北,早期称盛于关中,秦灭六国后,又逐渐向关东播迁,并辗转迁徙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出生于此的刘邦建立汉朝后,大封同姓诸侯,刘姓于是逐渐成了天下第一大姓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姓避乱迁居四方,其中的一个主要去向是朝东南投奔东吴。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期,刘姓更是大举南迁,至东晋末,北方侨民的后代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其子孙封王侯者,遍及江南各处。

刘姓在今镇江市域居住、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其堂兄刘贾为荆王,今镇江市域属刘贾封地范围,刘贾在王位六年,被谋反的黥布杀于富陵,葬于镇江,今市区鼓楼岗尚存其墓。永嘉之乱时期,北方大批侨民南迁,其中就有多支刘姓侨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镇江):刘混,彭城郡绥舆里人,居丹徒,曾孙刘裕为南朝宋开国皇帝;刘毅,彭城沛人,居京口;刘建,彭城人,居京口,子刘牢之;刘惔,沛国相人,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刘穆之,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刘粹,沛郡萧人,家京口。

唐代以后,刘姓广泛分布于今镇江市域城乡各地,《魏法师碑》碑阴题名的丹徒东乡村民中,就有刘姓。北宋淳化三年《润州砌大市砖街》碑所见镇江市区居民姓氏中,也有刘姓。

镇江方志有多支刘姓迁居今镇江市域的记载,其中,唐代刘太冲,居北固,弟刘太真,兄弟相继登第;五代刘瑜,居润州;宋代刘景洪,先世为宿州人,高宗南渡时侨居丹阳,弟用霖、用森,并擅才名,人称刘氏三先生;宋代刘慱,抗金将领刘安世之子,任句容主簿,子孙占籍句容之坊郭;元代刘福,济南人,居镇江;元代镇江总管兼府尹刘蒙古岱,为蒙古人,取汉姓刘;明代刘显,其先浙江庆元人,祖刘钦任镇江府教授,遂家丹徒。明代刘荣,高邮州人,洪武二年,父刘良授应天府推官,次年在任病故,刘荣回还原籍时路过句容,遂占籍县之坊郭西南隅。

此外,元代镇江上万户府军户、明代镇江卫指挥使司军户、清代驻防京口八旗汉军均有刘姓,清代驻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刘姓的,他们的后代共同构成了今天镇江刘姓的一部分。

镇江多支刘姓以“五忠堂”为号

镇江刘姓分支众多,其中有多支以“五忠堂”为号,自称建阳刘氏之后。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音ge)、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镇江刘氏有以刘韐为始祖的,有以刘韐之子刘子羽为始祖的,有以刘子羽之弟刘子翚为始祖的,还有的以建阳刘氏先祖、唐武德大夫刘汉宗为始祖。

《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镇江刘姓家谱有20多种,这些家谱记载的镇江刘姓分支主要有:

  1. 润东北留庄刘氏,这支刘氏自称北宋大臣刘正夫之后,尊刘正夫祖父刘毅为始祖。刘正夫,字德初,神宗八年进士,官至少宰,以疾致仕,卒谥文宪,封康国公。刘正夫生二子:兴祖、兴宗;兴宗生二子:大方、大元,大方奉旨流徙云南,大元为本支祖。至十世刘庠,生四子:淑清、淑濂、淑道、淑理,别为四派。

  2. 润东白沙刘氏,始迁祖刘福,本姓贾,世籍润东,明季入赘白沙刘氏,遂改岳姓刘氏,五传至希仁、希义、希礼、希智,别为四房。

  3. 京江刘氏,这支刘氏为明代镇江卫指挥使司军户后裔。始祖刘文,元末自豫章紫溪迁江都大仪乡,刘文孙刘敏,授镇江卫前所世袭百户职,无子,以侄刘斌荫袭世职。刘斌,因征战湖广、贵州等处苗族起义军,屡立战功,景泰三年授武略将军,署正千户职,生一子:璧,璧生三子:钦、锦、钟,锦无嗣,此后分为两大支,世隶军籍,清初始改民籍。

  4. 京口老庄村刘氏,始祖刘汉宗,始迁祖刘子羽,宋建炎初知镇江府,遂居京口,五世孙刘嘉,任提举,迁顺江洲。刘嘉生二子:寿三、寿四,寿三由顺江洲移居老庄村。二十八世霓六,迁申公塘,为申公塘一支支祖。

  5. 润东洪溪刘氏,始迁祖为北宋大臣刘安世,元祐中书舍人,仕至龙图阁待制,致政后由彭城迁润东洪溪,十三传至阳三以下为东、西、南、北四大分。

  6. 润州刘氏,始祖刘应龙,宋代人。始迁祖刘中美,清代自南京坊口迁润东越河圩。

  7. 润东刘氏,这支刘氏自称刘韐之后,谱称韐为刘备二十八世孙,长子刘子羽任职江西丰城,故迁丰城,五世孙刘文敬,避乱徙饶州,再迁太仓,明洪武十八年定居润东王团沙,为本支始迁祖,其地后称刘仙港。刘文敬生五子:清、澄、源、潮、浴,别为仁、义、礼、智、信五分。这支刘氏字派为:庆有道德、余国贤良、祥和献瑞、长发永康……

  8. 京口儒林刘氏,始迁祖刘廉,字清夫,宋代人。

  9. 京口刘氏,始祖刘汉宗;始迁祖刘聘,元代人。

  10. 润东顺江洲刘氏,始祖刘韐,韐长子刘子羽,宋建炎初出为镇江安抚使,遂居京口。裔孙有行寿四者,知顺庆府,卸任后返乡居京口之大沙,为大沙始祖。后裔分为南、北二分十二房,元明之际于顺江洲中筑中和圩,另有迁往大港、高资、瓜洲、扬州、兴化、南通、南京、松江等地,还有远迁汉口等地的。

  11. 润东泓上刘氏,这支刘氏自称刘子羽之后,其子刘均因守祖墓,构宅于润东泓上龙湾(今后巷刘巷),为本支始迁祖,七世起别为东分、后东分、西分、后西分、中分、大港分、山西后分、山西南分、大门分、金鸡山大泊分、桃山分、八滩元分、福德洲分等十多支。

  12. 丹徒赤岸刘氏,这支刘氏出自延陵刘氏,刘汉宗十世孙刘伯厚,行细八,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自塔山迁居丹徒赤岸东刘庄(今属宝堰),为本支始迁祖,后裔散居于宝堰、荣炳、上党、开沙及镇江九里街、梳儿巷等地。

  13. 云阳嘉山刘氏,始祖刘子翚,字彦中,号屏山,刘韐次子,世居建州崇安五夫里,官南宋兴化军通判,为理学大家朱熹的老师,世称屏山先生。始迁祖刘学箕,子翚之孙,南宋末年迁丹阳嘉山。

  14. 丹阳刘氏,始迁祖刘庞,屏山先生刘子翚曾孙,南宋嘉定十三年,迁丹阳。

  15. 云阳刘氏,这支刘氏尊唐代诗人刘太真为始祖,刘太真由宣州迁丹阳,其孙刘京因官留居河北景州,京六世孙刘守节,五代末年避乱,复归丹阳,卜筑洋西里,子孙或居丹阳或居金坛。宋代学者刘宰出自这支刘氏,为刘守节七世孙。

  16. 丹阳吴塘刘氏,这支刘氏为云阳刘氏分支,尊刘守节为始祖;始迁祖刘衡焴,元代迁吴塘。

  17. 丹阳延陵刘氏,这支刘氏以刘汉宗为始祖。刘汉宗之孙刘昂,官驸马都尉,宋至道年间奉使江南,遂筑庐定居延陵,为本支祖;刘昂四世孙刘接建炎之中避乱,移家塔山;八世海十二由塔山迁延陵虾渡桥刘家村。

  18. 云阳东洋桥刘氏,这支刘氏与延陵刘氏同宗,出自丹徒赤岸刘氏,刘伯厚六世孙让二,明洪武年间自赤岸迁东洋(阳)桥,为本支祖,其后又衍出吕城大留庄刘氏一支。

  19. 云阳左庄刘氏,这支刘氏与延陵刘氏同宗,出自丹徒赤岸刘氏,刘伯厚六世孙让三,明洪武年间自赤岸迁丹阳访仙桥东左庄,为本支始迁祖,二十一世起别为东、西二分。

  20. 云阳金斗门刘氏,这支刘氏也尊唐武德大夫刘汉宗为始祖,始迁祖刘锜为刘昂堂兄弟,宋高宗时护驾南迁,居丹阳金斗门。

  21. 句容刘氏,这支刘氏尊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始祖。始迁祖佚名,南宋绍兴间自洛阳迁句容,传至十九世刘乐隐,生二子:宗器、橘庵,别为东、西二分。

  22. 句容杨塘村刘氏,始迁祖刘文贵,明末由江西吉安迁居句容广运门外杨塘村。

刘姓小档案


刘姓是全国第四大姓,有超过7200万人姓刘,约占全国人口的5.15%;
刘姓是江苏第五大姓,全省有将近300万人姓刘,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7%;
刘姓是镇江第六大姓,全市超过8万人姓刘,约占全市人口的2.5%。

镇江刘姓名人

刘裕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人,生于京口,初投北府兵,晋安帝时参与镇压孙恩起义,地位渐显,后又讨灭桓玄,迎安帝复位,掌握东晋大权,义熙北伐,灭南燕、后秦,封宋王,元熙二年,废恭帝,代晋自立,称帝后三年病死,谥武,史称宋武帝。

刘勰
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生于京口,笃志好学,著有《文心雕龙》,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文论专著。

刘鹗
清末小说家、学者,字铁云,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著有《老残游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另有《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诗存》等多种著述,其中《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诸于世。

镇江刘姓在历代涌现不少名人。明清两代,镇江刘姓有进士11人,举人28人。《镇江人物辞典》收录刘姓人物120多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