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唱歌镇:复垦撂荒地发展循环农业,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四川通江唱歌镇:复垦撂荒地发展循环农业,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唱歌镇,因石林奇观而闻名。近年来,这个小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复垦撂荒地、发展循环农业产业链,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更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唱歌郎村肉牛养殖基地。
“唤醒”撂荒地 拓宽希望田
隆冬时节,寒意袭人,但唱歌镇的复垦工作却如火如荼。在钟山岭村,挖掘机的轰鸣声在山间回荡,一场关于撂荒地蝶变换装的热潮正在展开。
12月28日,唱歌镇镇长刘芝佐在下乡的途中,不时和村民亲切打招呼。趁年末岁尾外出人员返乡过年之际,唱歌镇党政班子带头走村入户,宣传“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相关政策,引导农户积极投工投劳,复耕复种。
在钟山岭村六组,年久失耕的田地重新披上了绿装,一畦畦油菜翠意盎然、长势喜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
“土地荒起让人心疼啊,这几年镇上组织开荒,终于又种上了庄稼,现在心里才感觉踏实点哦。”村民褚良成手里拿着镰刀正在田间拔草,看到记者在采访,他便停下手中的活笑呵呵地说。
曾经的村子,由于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缺少劳力,造成土地大面积撂荒。近年来,唱歌镇对全镇范围内的撂荒地进行了全面摸底,并积极宣传引导开荒复垦工作,共复垦土地1800余亩。
撂荒地不荒,良田多产粮,发展才有希望。但整治后的撂荒地谁来种、种什么,也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为此,全镇组织村组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农舍院坝,广泛收集民意。但不少农户或因缺少劳力,或对撂荒地习以为常,都没有太多的想法。
一边是土地整治的现实,一边是村民不高的积极性。思来想去,唱歌镇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率先走出第一步,种上玉米、高粱、油菜等农作物,决不能让撂荒地再撂荒。
种养“内循环” 释放新效益
在唱歌镇,撂荒地不只是简单地种上粮食。如何让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刘芝佐坦言,镇里不少村子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产业发展薄弱,如果种地的投入产出比太低,土地仍留不住人,可能会陷入撂荒地继续撂荒的恶性循环。
如何破解困局?答案唯有兴产业。唱歌镇紧盯村集体经济底子薄的现实,由镇村干部及党员代表参与,探索以复垦土地为基础,“联村共建”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村科学制定方案。
刘芝佐带领记者来到位于唱歌郎村的巴山肉牛养殖基地,宽敞明亮的圈舍里,30余头毛色光亮的安格斯肉牛正啃食新鲜美味的草料。圈舍旁紧挨着饲料棚,一捆捆青贮料草堆得老高。
“我们在撂荒地上种植农作物产生一部分饲草,还从镇上其他村收购秸秆,用来养殖肉牛,形成生态循环种养链。”养殖场负责人李松华介绍,秸秆作牛饲料,牛粪用于沤肥改善土质,基地还开了酿酒坊,用自产的粮食作原料。
唱歌郎村的种养循环是消除土地撂荒、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先行试点。
盘活撂荒地,各地做法不同。在俞家河村,200余亩复垦土地种上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供给村里的酿酒坊,形成了“种植农作物酿酒—酒糟养猪—畜禽粪便作肥料”的模式。
循环农业,这一被各地证实科学有效的发展之道,在唱歌镇全面推广。全镇具备条件的11个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金龙村盘活闲置资产新建榨油厂,收购全镇油菜榨油销售;文家山村、俞家河村兴办酒厂,收购高粱、玉米酿酒;青山村、转坪村收购玉米等发展养猪产业;东汇坪村、唱歌郎村收购玉米、小麦、酒糟等青储饲料规模化发展肉牛产业……
如此,全镇撂荒地复耕有了方向,种粮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实现生态循环,也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一举多得。
党员带头干 致富“不断链”
起醅、上甑、蒸馏……在俞家河村的酿酒坊,村党支部书记杨清怀正和几名村干部挥动工具,专心致志把好每一道酿造工序,酒坊蒸雾弥漫,酒香四溢。
“我有责任也有信心带头把这份产业干好。”杨清怀的底气源自村里有多年纯手工酿酒传统,利用复垦地种玉米、高粱酿酒,适合村子实际;也源自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村社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
干就干出个样子。杨清怀等几名村干部还掌握了调酒技术,扩大酒产品品类,市场反响不错。目前,酒坊产能200斤/天,年产酒1万斤左右,产值超30万元,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就业。
“村干部带头,我们放心跟着干,务工和种田都不耽误。”2024年,在基地做工、每天工钱100元、共结了7000多元的俞家河村村民俞向,盘算着这份家门口的收入感到很满足。
壮大村集体经济,也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唱歌镇明确坚持党建引领主线,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致富“不断链”。组织各村由联村领导牵头,号召抓党建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组建集体经济发展专班,全程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前,金龙村十里八乡找不到榨油的地方,现在利用闲置村小建起了榨油坊,由村干部带头领办。借助距离芝包高速出口近的交通优势,榨油坊现在每天可加工油菜籽6000斤,2024年已创收5万余元。
村里还利用复垦土地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带动50余名村民务工。通过在村上种收油菜和在油坊务工,村民何洪军、何芙兰2024年均获得3000多元收入。
“轰隆隆……轰隆隆……”远远就听见金龙村榨油坊机器运转的声音,让村落显得格外热闹。
随着循环产业的兴起,深山里的村子渐渐告别沉寂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