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战前苏联与西线各方高炮型号的装备与使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战前苏联与西线各方高炮型号的装备与使用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29849303_121993741/?pvid=000115_3w_a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射炮作为防空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二战时期苏联与西线各方高射炮的装备与使用情况,重点分析中大口径和小口径两类高射炮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并非讨论某些罕见的高射炮型号,而是探讨整个类别。尽管这一类别确实是由稀有且数量有限的武器组成的。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以来,高射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已经明确分为两大主要类别。第一类是中口径和大口径火炮(口径75毫米及以上),通过带有定时引信的炮弹在指定高度爆炸,用破片击毁空中目标。在一战时期,这类火炮还试图直接命中空中目标,因为当时的目标速度较慢;但到二战时,这种做法基本已被放弃。更进一步的是,这类火炮的射击不仅需要视觉瞄准,还开始配备火控设备,甚至结合雷达进行夜间作战。

第二类则是小口径(50毫米及以下)自动炮,专门用来对付高速低空飞行目标。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直接命中来摧毁,因为即使是40-45毫米口径炮弹的爆炸破片效能也极其有限。因此,小口径火炮必须实现高射速。而射速的提升通常伴随口径的减小(步枪口径的高射机枪也属于这一类),但口径越小,炮弹的质量越低,命中效果也随之减弱。例如,用机枪可能只能打穿飞机的机翼,但飞机仍能继续飞行,而37-40毫米的炮弹则有可能直接摧毁机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