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业存单基金不香了说起……
从同业存单基金不香了说起……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降低,不少低风险基金如货基、债基受到投资者持续青睐,但同业存单基金却明显遇冷,超九成产品规模出现缩水。
同业存单基金是投资一揽子“同业存单”资产的被动指数产品,跟踪的是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采取7天最短持有期限设计。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的样本券,由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主体评级为AAA、发行期限1年及以下、上市时间7天及以上的同业存单组成。
即便稳健如此,这类基金近来遇冷的主因还是在于收益率偏低。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我国市场有统计数据的同业存单基金近1年平均收益率为2.0%,勉强超过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1.87%)。但和纯债基金相比,同业存单基金的收益率存在较为明显差距。近一年,短期纯债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11%和4.08%。市场出现了一轮债牛行情。
虽然同业存单的风险一般低于纯债基金,但收益也更低。而在低利率环境下,资金对同业存单基金更加冷淡,且持续流向风险收益表现更好的债基和货基也就不奇怪了。
这提醒我们,即便是看似风险较低的债基,如果周期不对路,特别是遇上货币政策大宽松(或太紧缩)时,收益也会远低于理想状态,这样从机会成本角度,其实就算表面没亏钱也是在亏钱。这和十年前不买房的机会成本是一个道理,那时候把钱存在银行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一年也可能有5%的近乎保本的收益,但如果买房的话,一年的上涨幅度就要远高于这个数了。
不要被债基的低风险所蒙蔽
近年来A股不稳,货币宽松导致银行存款和货基的收益率也很低,然而债基的收益率却保持稳定,成为很多人转移资金的去处。很多人认为债基可以很好抵御股票型资产的高风险,所以会在个人总资产中配置部分纯债基金。
然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告诉我们,要使得债基真正产生分散风险的作用,关键并不是债基的收益要多高,而是在债基和股票型资产的相关性上。很多情况下,推动股票上涨的经济增长也会推高通胀,从而降低债券收益。相反,在经济衰退时,股票下跌,通胀率低,从而推高债券价格。
然而,这种互补的关系最近几年却面临变化。此外,债基的波动性必须要小于股票型资产,但这种情况也不是万全的。从2020年yiqing开始,全球央行开始积极降息,同时各国政府加大支出,以帮助支持本国经济。两年后,各国的决策者又对通胀压力做出反应,开始提高利率,同时财政政策保持相对宽松。这一切导致欧美的债券波动性飙升,并将债券回报率拖至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减少了对股价下跌的缓冲。
现在,随着华尔街预期美国利率将在本月开始下降,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相关性应该会慢慢恢复正常,而债券波动性也可能会随之下降。然而,未来的机遇和挑战都不小。
从长期来看,同时投资于债基和股票型基金进而产生互补的策略的有效性将取决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日益动荡的世界地缘政治以及人类稳步增长的寿命都将对这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有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比作互联网或智能手机的发明,预计该技术将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广泛领域,颠覆现有职业并创造新的职业,同时刺激新的经济活动。AI技术的革命性到来就像供给冲击,可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且还能降低通胀。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相关性可能再次转为负值,债基与权益类收益的相关性将再次转为正值,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两种资产的表现都会不错。
另外,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可能会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产率,在不提高通胀率的情况下带来经济增长。因此,与人工智能一样,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将使得债基和权益类资产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总结来说,债基的收益率以及和权益类资产的互补性会迁就于经济发展和通胀水平。从短期来看,传统的权益类和债基平衡投资组合(比如60%/40%组合)可能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债券的风险一般还是会低于股票。而当遇到2020年以来的经济和通胀局势时候,债基和权益类的组合可能就需要做一些调整。比如当债券市场的波动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缓解时,股票和债券回报之间的相关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下降,那么投资者可以考虑调整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与债基的比例,因为此时更多配置权益类可以带来更好的风险/回报平衡。
我们应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经济和通胀议题,更加灵活地构建多元资产投资组合。
本文原文来自雪球App,作者:财经咖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