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磅!国际学术话语权TOP高校,出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磅!国际学术话语权TOP高校,出炉!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8A06XQP00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学术话语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尺。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学术影响力,更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高校需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升全球学术竞争力与影响力。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哪些指标能够客观反映高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并深入分析高校如何有效评估自身及标杆院校的全球学术竞争力。依托【全球高校学术数据监测平台】收录的国际期刊负责人国际期刊编委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等核心指标,本文将展示中国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国际期刊:学术话语权的前沿阵地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学者在国际期刊任职,是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一种体现。期刊编委被喻为国际学术期刊“守门人”,主编更是扮演着学术话语权控制者的关键角色。我国诸多知名学者在国际期刊任职,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在《计算机复杂性》(Computational Complexity)担任编委。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中国学者在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域话语权的体现。

【全球高校学术数据监测平台】收录了全球高校教师在SCI、SSCI、AHCI的所有期刊中担任国际期刊负责人(包括主编、副主编)和国际期刊编委(包括主编、副主编、普通编委)的数据。目前,在高校任职的国际期刊编委超35万人,其中国际期刊负责人近5万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4000多所大学。

中国内地高校拥有的国际期刊负责人和编委数量均位列全球第三,国际期刊编委人数约为2.65万人,占全球总数的7.6%;其中国际期刊负责人的人数约为2800人,占全球期刊负责人的比重为5.9%。

从各国高校联盟群体的国际期刊负责人和编委数量来看,代表中国高校顶尖水平的C9高校在国际期刊编委校均数量上已超越英国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 Group),逼近美国大学协会(AAU),国际期刊负责人中的校均副主编数量已小幅超越美国AAU。

聚焦到高校,哈佛大学以407位国际期刊负责人、2757位国际期刊编委排全球高校第一名;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的国际期刊负责人均超过300,分别排全球第二、三名。此外,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的国际期刊编委数量也突破2000人。清华大学跻身全球TOP10,国际期刊负责人数量为254人,国际期刊编委数量为1524人。

国内高校方面,除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一起为前三甲。

清华大学的254位国际期刊负责人中,有53位担任主编。其中,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担任主编、创办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开放获取类型的英文学术期刊《计算可视媒体》(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被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收录,标志着我国高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际学术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地

如果说国际期刊是学术话语权的微观战场,那么如IEEE通信协会、国际数学联盟等国际学术组织则是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如知名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帅志刚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这不仅是对其学术领导力的认可,更是中国科研实力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全球高校学术数据监测平台**】收录了全球700多位在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中的第一类正式会员(42个)和软科“学术卓越调查”的国际学术组织(20个)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其中,在高校任职的超500人,来自381所高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的美国高校教师数量远超其他国家,占全球比重达到34.9%。中国内地有14个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位列第8,来自11所高校,占比2.4%。

与全球主要高校联盟对比,C9高校校均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为0.8人,与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相当,但与美国常春藤(校均2.3人)以及澳大利亚八校(校均2.3人)仍相距甚远。

从高校来看,美国的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以6位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的数量并列排名全球高校第一;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数量为5人;我国北京大学以4位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的数量排在全球第三名的行列。

北京大学共有4位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数量超过哈佛大学(3人)、剑桥大学(2人)、牛津大学(2人)等世界顶尖学府,分别在国际光学委员会、IEEE通信协会、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任职。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于2021年连任国际光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Optics,ICO)副会长。国际光学委员会成立于1947年,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光学和光子学的应用和发展,成员包括53个国家或地区委员会成员和7个国际组织成员。信息工程学院宋令阳教授当选IEEE 通信学会(IEEE Communication Society)亚太区主席,任期两年(2024-2025),是自从1996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成立以来第二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亚太区执行委员会主席。

“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高校学者在国际期刊和国际学术组织等体现学术研究全球参与度、话语权的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着中国在全球学术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