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逆思維》读后的感悟:颠覆常规、突破盲点的重新思考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逆思維》读后的感悟:颠覆常规、突破盲点的重新思考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ink-again/

你知道吗?「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是「」的。如果我们将青蛙丢进滚烫的锅里,它会严重烫伤,不一定逃得掉;如果将青蛙放在慢慢煮沸的锅里,当水温开始升到热得难受时,它会立刻跳出去。我们一直以为青蛙没有领悟到眼前的危险,结果缺乏质疑精神和重新思考能力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这本书在说什么?

《逆思維》的作者是华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聘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发现人们习惯用最舒适的方式思考,很少去怀疑或挑战自己的信念,导致坚持己见、自以为聪明、离不开同温层的情况不断发生。在书中,他想告诉我们「重新思考」的方法和重要性。

这本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谈我们「个人」如何重新思考,我们必须具备科学家的思考精神、区分清楚信心和自傲的差别,以及拥抱建设性的冲突。第二部分谈「人际」之间重新思考,我们要如何和别人进行一场良好的辩论,如何通过正确的聆听来促成别人的改变。第三部分谈「集体」重新思考的方式,消除意见极端对立来达成对话,扭转僵化的教育和职场文化。

这是一本富有大量故事和科学实证的扎实著作,让我们了解从自己到他人,从他人到群体,从群体到社会,该如何通过重新思考的方式,找出更好的平衡点,解开彼此的成见和枷锁,引发更好的思考和讨论质量。

强大的领导者和他们的批评者交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软弱的领导者将批评者消音,让自己变得更微弱。

思考的四种职业心态

作者指出一般人在「思考」和「谈话」的时候,会进入三种职业心态:传教士、检察官、政治人物。

当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处于危险当中,我们会进入「传教士」模式:我们会向别人布道,保护并宣扬我们自己的理想。

当我们在别人的论点当中看到瑕疵时,我们会进入「检察官」模式:我们会列举出一堆理由来证明别人是错的,并且期望自己可以打赢这个案子。

当我们在寻求赢得群众支持时,会转换到「政治人物」模式:我们会试着争取到选民的认同,到处游说别人支持自己的政治理念。

这三种思考模式的风险在于,我们深深相信自己的信念,宣扬我们是对的、控诉那些错的人,并以政治行动争取其他人的支持,以至于我们根本忘了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

作者则建议,我们可以采取第四种职业心态来进行思考和讨论,也就是「科学家」的心态。

科学家会进行实验、测试假设、验证信息、发掘知识。当我们进入科学家的思考模式,我们会拒绝让自己的理念变成意识形态。我们不会从答案或解决方案开始,而是跟随问题的引领。我们不会依照直觉来大肆宣导,而是接受证据的教导。我们不会只是对别人的主张抱持着怀疑,而是勇于反对自己的论点。

我认为,采取「科学家做实验」的思考方式,不仅可以用来自应对真实世界的层面,也可以用来应对心灵层面。我想起之前在《转念的力量》读后的感悟。我们原本的念头是「假设」,然后我们需要提出问题去「质疑」这个假设。我们设计出两种不同假设,我们面对两种假设的不同感受,就是我们的「实验数据」。最后我们需要「验证」哪一种假设才是真的、才是我们想要的。只是这个实验是在我们的头脑里面进行。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这个职业,但我们可以用科学家的态度来重新思考。我们需要探寻的是自己为什么「有可能错误」,而不是我们「一定正确」的理由。就像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确认我们的旧信念,而是让我们信念有所进化和发展。

实验精神的好处

谈到实验精神的好处,我对书中一个案例有很深刻的印象。

一群创业者参加了一个企业家精神训练计划。在四个月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建立企业策略、访谈顾客、打造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制作出原型。但这些创业者不知道的是,他们被随机分配到「科学思考组」或控制组。

两组接受的训练完全相同,只不过有「科学思考组」的创业者受到鼓励,要他们通过科学家角度来检视自己新创的企业。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们的策略是一个「理论」,顾客访谈帮助他们建立「假设」,而他们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及原型是用来测试这些假设的「实验」。他们必须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做出下一个决定。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控制组的新创企业平均获利不到三百美元。而科学思考组的新创企业平均获利超过一万两千美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控制组的企业家倾向于坚守原本的策略及产品,他们宣扬过往决定的成效、揪出替代方案的缺点,并且迎合那些支持现存方向的人。相较之下,像科学家思考的那组企业家,改变策略的频率比平时多出一倍,因为当他们的假设并未受到实际数据的支持,他们就知道该重新思考商业模式了。

综合上面提到的两个重点,我发现两个很有趣的现像。有科学精神的企业家,比较不会被自己原本相信的策略给绑架,他们愿意依照事实和数据来发展新的念头。而拥有高情商、懂得转念的人,也不会被自己心中冒出的第一个感觉给绑架,而是通过质疑、实验和验证,找出转念之后更理性的选择。

如同作者所说:「智慧的象征是,避免相信进入你心中的每个念头。情绪智商的标记是,避免内化进入你心里的每种感觉。」无论在理性或感性的层面,我们都可以通过重新思考而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情商。

谨慎看待极端的陈述

关于「情绪商数」(EQ),我们常会听到两极化的说法。一派人说 EQ 很重要,另一派人说 EQ 一点也不重要。而作者通过科学证据显示,真相往往不会这么极端。

在一个极端是 EQ 的创始人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他让这个概念变得普及。他宣扬对一个人的表现来说,EQ 比 IQ 更重要,而且职场领导有九成的功劳是由于 EQ 而导致。在另一个极端是《生存的12条法则》的作者乔登·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他大声指控 EQ 是一种骗人的概念,一时的流行,便利的潮流,一场企业营销的骗局。

从两个人极端的陈述来看,他们的对话似乎陷入了传教士、检察官、政治人物的职业心态。

而作者以研究资料举出两个重点:(1)EQ 很重要:有一份涵盖将近两百份工作的研究整合分析显示,EQ 是真的存在而且很重要。(2)相同的数据显示,当我们想预测各种工作的表现结果,IQ 的重要性是 EQ 的两倍以上(EQ 只影响了3%~8%的表现)。

他认为争论的重点不在于「EQ 是否有意义」,而是它「何时」比较重要或比较不重要。例如 EQ 对于处理情绪相关的工作就有帮助,但是在情绪不是重点的工作上就比较没有关系,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是房仲、客服或顾问,拥有高 EQ 就能更好地帮助客户。如果一个人是机械技工或会计师,拥有高超的 EQ 对工作就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甚至可能会成为分心的因素。

因此,任何的陈述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它能够成立的背景脉络。就像我们在听取别人的建议时,我们需要知道一个优良的建议,通常来自于那些「不会试图告诉我们答案」的人。他们提供一些看问题的新角度,让我们自己通过「重新思考」去寻找答案。

让我重新思考的观念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碰到一些观念上的冲击,例如作者的描述和我的旧想法不同的时候,就让我开始试着「重新思考」。以下举出三个让我重新思考的观念。

一、将具有争议的主题复杂化。作者认为每个故事都有不只两面的说法。与其把两极化议题当作一个铜板的两面,不如通过棱镜的许多镜面去看它。看到那些灰色地带可以让我们思维更开放。

我自己一直比较倾向于「简化」问题,因为我认为简化之后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可是作者提出许多科学证据佐证,当一项议题以「比较复杂」的方式呈现给正、反双方时,并要求双方思考其中的「细节」和「流程」,反而有助于软化和改变原本双方坚持己见的立场。这让我重新思考的点在于,如果我未来要陈述一个二元化的对立观念,最好是把适用性和局限性都说明清楚,而不是一定要强迫自己或读者选边站。

二、对于学习,要放弃最佳典范。作者认为最佳典范意味着理想的惯例已经建立了。假如我们要人们不断重新思考他们做事的方式,我们可能最好采取流程问责制,并且持续努力去找更好的典范。像是在绩效文化中,人们经常变得依附最佳典范。人们会宣扬它的优点,停止质疑它的缺点,也不再好奇它有哪里不完美以及需要改进之处。最佳典范意味着它已经达到了终点。

这让我重新思考的地方是,我以前也很喜欢追求做某件事情的最佳典范,或是玩某一个游戏的最佳玩法。但是作者提醒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活动,我们最好是保持开放的态度,持续寻找「更好」的典范。这个时候科学家的思考态度又派上了用场,我们需要先假设一种典范,然后通过实验取得数据,最后再验证这个典范的有效程度。

三、保持开放心态去思考未来,丢掉十年计划。作者认为我们在去年感兴趣的事,今年可能让我们觉得无聊。昨天令我们困惑的事,明天可能就变得刺激了。热情不只是靠发现,而是培养出来的。只计划下一步就能让我们愿意去重新思考。

我原本就有每年重新做一次新的「十年计划」的习惯,我认为这个方式有助于我思考更长远的人生布局,让我采取格局更大的决策。我不认为我们需要完全舍弃十年计划,而是要记得「定期回头检视」这项计划,然后持续修正。如同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项建议是「安排人生检查」,讲的就是每年一到两次的人生进度评估。两件事情彼此也不冲突,因为我们可以制定十年计划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定期的回头检查,持续修正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

后记:重新思考的力量

就像作者精彩的前作《给予》带给我们职场人际策略的冲击,《逆思維》同样是一本会带给我们思想冲击的书,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也让我更能够接受「改变想法」这件事。我以前常会觉得一个人「意志坚定」是很好的特质,但是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这个旧想法。或许一个更值得我们欣赏的对象,是愿意改变心意、调整方向、以科学家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人。

我们需要「谦逊」才能重新思考我们过去的承诺,需要「怀疑」去质疑我们目前的决定,需要「好奇心」去重新想象我们未来的计划。如同作者的提醒:「在这么做的同时,我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挣脱熟悉的环境以及先前自我的束缚。重新思考能解放我们,去做比更新我们的知识和看法更多的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