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皮”的一首诗,调侃杜甫减肥,读来使人发笑
李白“最皮”的一首诗,调侃杜甫减肥,读来使人发笑
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之间的友谊,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本文通过解读李白的《戏赠杜甫》,展现了两位诗人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相互调侃的珍贵情谊。
笑一笑,十年少。
生活不总是鸡毛蒜皮,偶尔也会有惊喜。
就算没有,也要学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惊喜。
这世上最难用钱买到的就是:天堂的席位、逝去的青春、唯美的爱情和纯真的笑容。
所以,适当有点“阿Q精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世界对成年人不再友善的时候,人得学会自我宽慰。
公元744年,李白出翰林时,他心里很苦,说好听点叫“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被撵出了长安。
辉煌都是曾经的,大家见面笑哈哈,吹捧的也都是你过去那点光荣历史。当你落魄了,如果还有人把你当成神,那个人一定是杜甫,小名杜二甫。
当时杜甫33岁,一般来说,33岁才为自己找偶像的人,都不会太成功。
尽管如此,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感情还是令人羡慕的,那是成年人世界里的童话。不信当你33岁的时候,去和一个44岁的人说,咱俩处朋友吧,灵魂好友那种,那个44岁的男人若不是拔腿就跑,就一定会啐你一口说,有毛病吧,你……
幸运的是,从高山跌落低谷的李白,此时正需要安慰,他没有啐李白,他只是忽悠他,说服杜甫和自己一起寻仙问道。
这不是瞎说,李白师出赵蕤,学的就是“纵横术”,如果你对“纵横术”不是很了解,可以参考一下战国时期的张仪,靠一张嘴帮秦破了六国的合围。
于是,李、杜二人就相约去了梁园,受李白的熏陶,杜二甫又忽悠了高适一把,把高适也拉来一起寻仙。当时高适41岁。
三个落魄的中年人抱团取暖,喝够了玩够了就决定去拜访司马承帧,问一问修仙的事,奈何还没到地,老司马就仙逝了。
于是,分道扬镳,既然修仙不成,就还是各奔前程。
一年后,杜二甫又在山东遇见了李白,这次他们不寻仙,而是去兖州寻隐士,打算问一问如何在穷掉底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开心和乐观。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 《戏赠杜甫》
所谓“戏赠”,就是讲一些玩笑话,这说明他们二人关系很好,境遇也相同,人只有和地位平等的人才开玩笑。
“饭颗山”就是一座山,具体位置在哪并不确定,有传在长安一带,因为“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恰好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但是李、杜最后一次会面是在东鲁,这明显有冲突。
所以最好的解释是,他们曾经在饭颗山共聚过,谓彼时。
《旧唐书》关于这首诗,有这样的评语: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李白或许自负,但绝不至于嘲讽杜甫,杜甫出“京兆杜氏”,是豪门子弟,就算还没入仕,也是备受敬重的,就像杜甫在诗中所写: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朋友间的插科打诨,不必上纲上线,并且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互损”。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诗文大意可解为:
还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时,那天刚好是中午,太阳当头,你戴了一顶硕大的草帽,看上去有些滑稽;
想问问你的是,自上次相逢后,你为何瘦了这么多,是减肥呢,还是因为写诗太辛苦,把肉都耗没了。
杜甫曾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关于写诗这件事,他是认真的。
李白表面上是在调侃杜甫,实则也是一种褒奖,他是“诗仙”,出口成章,杜甫成为“诗圣”的路才走一半,写诗自然是要琢磨的。
这种轻快风格的诗,在李白笔下并不常见,尤其是极为口语化的表达,比如此次他和杜甫再分别时,就写: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才像李白的手笔,因此可以看出,他和杜甫之间的感情的确是“无话不谈”的,甚至还有些腻歪,比如杜甫写给李白的赠别诗: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遗憾的是,东鲁一别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别,从此以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而他们的人生,也都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分岔口,晚景都很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