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CCF YOCSEF长春举办技术论坛:AI赋能中药研发新时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CCF YOCSEF长春举办技术论坛:AI赋能中药研发新时代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cf.org.cn/YOCSEF/News/2024-04-04/816875.shtml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近日,CCF YOCSEF长春分论坛举办了一场以"中药研发的新时代来了吗?"为主题的技术论坛,邀请了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和企业界人士,围绕AI助力中药产业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背景与嘉宾阵容

本次论坛于2024年3月30日上午在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计算机楼324会议室举办,由CCF YOCSEF长春副主席王晗和长春市国软利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庆担任执行主席,CCF YOCSEF长春AC委员田颖担任线上主席。参与本次论坛的包括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吴杨,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罗浩铭,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扬扬,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迪,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巨兴达,棱镜科空体(吉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娜,CCF YOCSEF长春分论坛现任主席吉林大学白天以及多位现任AC委员、委员、企业界人士、高校专家等共20余人。

会议首先由执行主席王晗介绍了论坛背景和与会嘉宾,随后由CCF YOCSEF长春现任主席白天对各位企业界人士和高校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对CCF YOCSEF长春分论坛职能和责任进行介绍和宣传。

主题报告

吴杨副研究员:中医药科学大数据平台及应用

吴杨副研究员作了主题为“中医药科学大数据平台及应用”的报告。他从青蒿素的研发经验出发,指出中西医术语缺乏科学映射体系是中医药研发的一大难题。为此,他构思了SymMap系统,以解决术语映射中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问题。随后,他介绍了HERB平台的开发历程,该平台整合了中医药处理组学的大部分数据集,并实现了标准化和定量化。随着研发的推进,HERB2.0平台加入了临床层和研究层证据,证据链与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未来,整合中医药科学数据与AI智能模型、中医药领域的大语言模型将是重要趋势。

罗浩铭教授: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罗浩铭教授以人参糖蛋白与葛根素为例,详细介绍了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他指出,中药研究需要更多数据支持,AI在中医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以人参糖蛋白为例,从样品制备、性质表征、活性验证、作用机制和应用转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展示。对于葛根素的研究,则从提取、分离及纯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验证了其抗NASH功效。中药+人工智能模式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网络关系组建、网络靶标定位与导航,以及智能化的中医辅助诊断系统等方面。

刘扬扬主任:中医治未病与人工智能

刘扬扬主任以扁鹊的医疗世家为例,解释了“治未病”的含义。他指出,“治未病”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体质偏颇人群、具有家族史疾病人群、疾病前状态人群等。从历史发展来看,古人对治未病的必要性有预见性,并提出了未病先防、欲病防病、既病防变的思想。在中医学中,养生、调理、防病是治未病的基本法则之一。对于人工智能对中医的指导,可以建立智能化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思辨讨论

在引导报告后,进入本论坛的思辨环节,共包括三个思辨议题:

  1. 中药作用机制是可解释的白盒吗?
  2. AI技术是否可以实现个性化中药配方?
  3. AI技术的应用将抑制还是发扬中药的传统文化属性?

针对上述议题,企业界人士与高校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各位思辨嘉宾紧扣主题,畅所欲言,现场讨论氛围既热烈又紧张,时而有新颖观点涌现,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结论。

议题1:中药作用机制是可解释的白盒吗?

王迪从自身工作出发,指出中药的功效由强弱,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事关重要,可以从网络药理层面去解释。巨兴达认为在大环境下发现中药作用机制未必尽如人意。王晗表示认可中药作用机制是可解释的白盒。付治国从数理统计的角度认为,中药作用机制是必要的,也许从生物信息角度可以解决。刘铭认为加入AI后中药作用机制就变成了不可解释的白盒,因为深度学习模型本身是不可解释的。白天认为是可解释的,但并非是西医式的可解释,可以发展中医独特方式的解释形式。刘扬扬认为中医的药材方面由很大改进,无论在哪个方面,可以把人用经验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吴杨从多因素整合出发,开发平台,形成多模态的诊断模型。安天博认为中医药作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构建由我国自特色中医药化学体系特征。

议题2:AI技术是否可以实现个性化中药配方?

巨兴达认为西医的个性化医疗在当今医疗已经有个一个非常精准的表达。中医从望闻问切出发,缺乏个性化的指标。AI技术的发展在一方面可以加强个性化的发展,同样AI技术是否能真正个性化也有待考量。王春波认为中医由很多不是身体体征体现出的特征,可能包含心情、环境等信息。AI对此类变化的信息的衡量有所欠缺,对于未来当建立一个可自适应的模型也许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罗浩铭发表观点认为中药从作用机制和配比,大家对于底层的理解不同。化药和中药的理解都是有效性,无论解释与不解释并不影响他的有效性。想中医像西医一样完全一一对应,是不可实现的。所以,不建议沿用西医的机制理论,需要探索一条自己的路。刘扬扬从疾病的时态出发,认为从症状和疾病指标分析,将态和靶结合分析。刘铭认为完全可以实现个性化中药配方,并已经实现。对于中药个性化配方就是各种药材的精准配比,现有AI技术可达到一个初级阶段,所以AI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刘国庆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是否可以实现个性化中药配方主要是时间问题。因为中医大夫对同一病症没有一个统一配药标准,所以未来可以实现,但需要时间来实现完整的体系。安天博认为中医主要是辩证的治疗体系,所以中医的治疗体系是动态化的,所以计算领域就很难对动态化的指标进行定量化。王兴旺认为从个性化中药配方的目的出发,如何有利推广也是一种方式。以人为主体,把中医药网站推向市场。但中间需要医生把关,来识别其好与坏。

议题3:AI技术的应用将抑制还是发扬中药的传统文化属性?

经过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表明AI技术的应用对于中药的传统文化属性而言,绝对是值得发扬的。普遍认为,AI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手段,不仅能够助力中药的研发和生产,更能够推动中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AI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精准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配伍规律,进一步挖掘中药的潜在价值。同时,AI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中药的制作工艺、用药经验等传统文化精髓,让中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因此,AI技术的应用将为中药的传统文化属性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次论坛最后,由白天主席做了总结发言,肯定了本次论坛阐述的鲜明观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