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看似鼓勵反而讓人陷入憂鬱
我必須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看似鼓勵反而讓人陷入憂鬱
在追求自我提升的路上,我们常常被一些看似积极的心理暗示所困扰,这些暗示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往往会导致内心的消耗和压力。本文将探讨7个常见的心理暗示,并提供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1. 我必须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句话始终激励着许多人不断前进。然而,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指出,“必须”这个词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并将失败视为不可接受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告诉自己:“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我不够好。”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当下的自己,感谢那些不完美,因为正是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学习与提升。
2. 比别人努力才能成功
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但如果总是与他人比较,内心的平静就会被无尽的竞争所吞噬。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表明,“固定型心态”会让人过于关注外在标准,而忽视内在价值。
相反,建立“成长型心态”更为重要。成功不一定要超越他人,每天与昨天的自己相比,取得一点进步也是一种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需要急于赶上他人的步伐,只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3. 不能不开心,我要更乐观积极
在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中,“快乐”常被视为一种义务。但心理学家苏珊·戴维提醒我们,情绪灵活性才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压抑负面情绪只会让人感到更孤单。
悲伤、生气、挫折……这些情绪虽然不讨喜,却是生活的一部分。试着对这些情绪说:“你好,我知道你在。”允许自己去感受,并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每个情绪都是心灵的信使,提醒我们需要被看见和理解。
4. 我要更有效率
效率是现代人的追求,但过分追求效率有时会让人忽略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慢下来,感受生活。心理学家马修·克劳福德指出,专注于手边的每一件小事,而不是追求效率极限时,反而能感受到更多的满足与意义。
放慢脚步不代表懒散,而是对生活的尊重。偶尔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看看窗外的天空,让心灵也能喘口气。
5. 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认可和爱
爱不应该有条件。但从小我们或许听过:“考第一名,爸妈就会更开心”“工作表现好,才被看重”。这些观念让我们误以为,只有在成功时才值得被爱。
心理学家布琳·布朗的研究显示,真正的亲密关系来自脆弱的展现和无条件的接纳。当我们允许自己不完美,并与身边的人坦诚相待,会发现:爱不需要成就来证明,它来自我们的存在本身。
6. 如果没有这个缺陷,我会更幸福
“如果”这个词汇,是内耗的开始。心理学家阿伦·贝克指出,放大缺点并沉浸于“如果我不是这样就好了”的思维,容易让人忽视其他美好。
试着换个角度,问问自己:“这个缺陷带给我什么教训?”有时,正是那些被视为缺点的特质,成为了我们的独特之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意义,是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7. 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当对自己设定过高标准,并视失敗为无法接受的结果时,内心会充满压力与自我否定,导致行动迟缓甚至停滞。这种完美主义暗示不仅耗費心理能量,还可能引发“拖延症”作为逃避策略。
心理学家 Paul Hewitt 和 Gordon Flett 提出的“多维完美主义模型”指出,完美主义分为三種:自我導向完美主義(对自己有极高要求)、他人導向完美主義(对他人有极高要求)、社會期待完美主義(觉得外界对自己有极高期待)。其中,社会期待完美主义与焦虑、抑郁有显著相关。
给正在内耗的你:温柔面对自己
我们希望过得更好、更幸福,但别忘了,所有的成长和改变都需要时间与空间。对自己温柔一点,允许自己有慢下来的权利,也允许自己不必完美。
下次当这些心理暗示出现时,可以尝试以更温暖的方式回应:
• “现在的我,已经足够好。”
• “每个人的路都不同,我只需要做好自己。”
• “情绪是我的朋友,我会倾听它们。”
•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我值得被爱,无论成功与否。”
• “我的不完美,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 “我只需要做到 80% 的好,就足够了。”
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内耗就会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来自内心的平靜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