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锡林郭勒印记丨苏尼特草原上遗留2600多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北疆文化·锡林郭勒印记丨苏尼特草原上遗留2600多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在中国北方的苏尼特草原上,一种独特的印记文化已经延续了1500多年。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牲畜标记方式,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苏尼特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下辖的一个旗,被誉为“塔姆嘎印记文化之乡”。这里的印记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苏尼特草原上遗留下来的图案约有2600多种,大体分为文字、自然、植物、寓意、生活、几何、动物七大类别。
印记除了用于马匹识别外,在古代战争中或者收税时,也广泛使用印记。成吉思汗在战争中曾用马的颜色代表各部。然而,大规模的战争,单凭马的颜色识别各部军队已经远远不够,由于战争本身的消耗也无法使各部的马保持一致的颜色,唯有在马身上打印记既简单又易识别。到13世纪,旭烈兀(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伊利汗国建立者)执政时期,蒙古族开始用印记,即“塔姆嘎”用来计算税收。
牧民在放牧或者游牧过程中,为了便于区别各氏族部落之间以及不同大户之间的马匹,逐渐养成了给马匹打印记的习惯,形成了具有马背民族特色的打印记习俗。
“蒙古族牧民十分珍爱马烙印,打马印后,要用新鲜的马奶洗马烙印,用哈达包裹起来,放到蒙古包哈纳顶上。”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逢年过节时,要将马烙印取下,用新鲜马奶洗,并唱颂词、顶礼,放回原处,常常礼敬,平时不能轻易取下。”
通常马和驼打烙印,牛羊做印记,马驼烙印会用大印烙在马和骆驼的左后腿上方,牛羊印记用小印印在牛羊的犄角上,没有犄角会在耳朵上用剪刀做记号。
蒙古族使用的印记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有圆、方、三角、梯形等形状。有日、月、星、火、山、树、花、鞍、嚼、蹬、弓、箭、锁、锤、万字、吉祥结等图案。都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印记图形,作为部落或个人牲畜的标志。
千余年的放牧生活中,苏尼特草原的印记文化也具备了地方特色。比如,清朝牧业鼎盛时期,牧户家的五畜分别达一万只以上时,就会举行那达慕,以万字金烙印以及饱含各种寓意的物件作为奖励。如,羊会奖励银火撑子、银食盘,骆驼则奖励银鼻穿、珍珠缰绳,马会奖励金马草,牛是楠木银箍奶桶,山羊奖励紫檀木梯子。
2008年,苏尼特左旗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印记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