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独特”的中草药——水飞蓟
“面相独特”的中草药——水飞蓟
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展示区,生长着一种“面相独特”的草——水飞蓟(jì)。
初次见到水飞蓟,人们可能会被其独特的外观所震撼。从远处看,它宛如一条盘踞的大蛇,全身布满了绿白相间的花纹,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息。这种独特的外观让人不禁联想到亚马孙河流域的翡翠树蚺(rán)。
近距离观察水飞蓟,更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其翠绿色的革质大叶子上,沿叶脉布满了白色斑纹,叶缘呈现出波浪状起伏翻卷。长而硬的黄色尖刺从叶子边缘伸出,高低错落,密密麻麻,呈现出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这样的长相,似乎在警告食草动物不要轻易靠近。
关于水飞蓟的名字由来,一直存在一些疑问。有人猜测是否与其生长环境有关,但事实上,在北方的旱地里,它也能生长得很好。
在植物学上,蓟是指菊科蓟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为紫色,茎叶上布满刺毛。蓟,也是个地名,战国时期燕国都城所在地,称之蓟城,也就是现在北京市房山区一带。
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得知,水飞蓟是一种外来植物,原产地为西欧和北非。
水飞蓟的学名是Silybum marianum,其中,Silybum是属名,水飞蓟属;也有一种说法,说Silybum是指一种可食用之蓟;种加词Marianum,则来自于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之名。相传,圣母玛利亚带着年幼的耶稣离开埃及后,四处寻找避难所,不久,她发现了一处由水飞蓟带刺的叶子形成的绿荫,于是便居住在此,当她给耶稣喂奶时,不小心把乳汁撒到水飞蓟的叶片上,乳汁沿叶脉贯穿整个叶子,“变身”为白色脉络状斑纹。正因如此,水飞蓟在后来的传说中,总是与母亲、乳汁等词汇相关联。水飞蓟别名奶蓟,也与这则传说有关。
最初,水飞蓟是以观赏植物的身份,从西欧受邀来到北京植物园。1972年,我国从德国引种水飞蓟,这次,它是以护肝药草的身份被引种栽培的。当时,我国科研人员从水飞蓟果实里提炼出了水飞蓟素,用以制作保肝药物。2005年,《中国药典》把水飞蓟纳入中药,其有归肝胆经、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等效用。保肝类药品的研制与使用,让水飞蓟的身影快速出现在陕西、甘肃、黑龙江和河北等地。如今,水飞蓟已成为我国中药材出口重点品种之一,远销韩国、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其实,水飞蓟被当作护肝类草药,在西方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20世纪初,德国的采菇人在没有发现水飞蓟之前,经常会误食一种长得和无毒菇类很像的剧毒菇,造成肝衰竭,继而死亡。后来,他们发现开着美丽的紫红花朵的水飞蓟,竟然可以解此剧毒。甚至,事先服用了水飞蓟,再食用剧毒菇也不会中毒。由于水飞蓟的枝干切开会流出类似牛奶般的白色苦味汁液,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奶蓟、苦蓟。德国草药师研究发现,奶蓟是保护肝脏的功能性食品,原因在于它不仅可以解菇毒,还能够阻止毒素侵入肝脏,且具有抗氧化功能,从而有效保护及刺激肝细胞再生。
在我国,水飞蓟还被称为老鼠筋,由于其茎叶上布满锐利的硬刺,将其枝叶放在老鼠洞口,老鼠会因为出入不便,而举家搬迁。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