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
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获得了来自德国、苏联、美国和英国的国际援助。这些援助在不同阶段对中国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国家的援助背景、过程和具体细节。
简单来说,主要的国际援助,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就是来自德国,苏联,美国,英国四个国家。
其中德国开始的最早。大约从20年代末,中德就开始了早期的军事合作。应该说从1927年蒋介石清党,驱逐了苏联顾问,终止了联俄政策后,就开始寻求与德国的军事合作。
1928年底德国人马克思·鲍尔上校(Max Bauer)来华担任军事顾问,开启了中德军事交流的第一步。
马克思·鲍尔上校(Max Bauer)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从1934年开始,德国军事顾问团开始全面深度介入中国军事事务,帮助中国装备和训练军队,展开全面军事合作。
从1928到 1938年大约10年间,先后共有五位德国军人,在中国担任军事总顾问。德国的军事顾问团可以说几乎遍布国民党军队系统中,所有的要害部门。
但是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到1938年初就基本停止了。所以在中国的早期抗战中,真正对中国抗战最关键的援助,是苏联的援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没有苏联的援助,就很难有中国的全面抗战。因为苏联是中国抗战早期唯一向中国提供官方援助的国家。
但是苏联的对华抗日援助从1941年中开始,就又停止了。之后的对华国际援助,直到抗战胜利,基本全部来自美国。所以美国是对华提供抗战援助最多的国家,不仅有军事援助,也有经济援助。
英国的对华援助,主要是1940年之后提供的,主要是财政援助贷款,只有大约1500多万英镑。英国与中国更多的是共同抗日的军事盟友,比如协助中国开通滇缅公路,为驼峰航线提供基地。英国真正的对华军事援助其实微乎其微,与德,苏,美三国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全面抗战开始之前,德国与中国军事合作的背景,简单说主要是因为中德两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的互相需要
民国初年,德国与日本是两个最大的对华军火贸易国。其中德国第一,日本第二,他们两家大约占了当时对华军火贸易的将近80%。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德国受制于欧洲战事,日本逐渐开始取代了德国,基本独占了对华军火贸易。在1917年到1918年期间,对华军火贸易的99%都是日本控制的。所以在1918年7月,美国以制止中国军阀混战为名,向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提出呼吁,要求对华实行武器禁运。
这其实是美英法联手,针对的是日本独占中国军火市场。日本当然竭力反对。但是最后日本没能顶住压力,被迫在1919年与英美法三国一起,签订了一个《对华武器禁运的协议》。
因为对华武器禁运的目的,根本不是制止军阀混战,而是打压日本在中国的军火贸易。所以从1920年开始,中国只能说是理论上处于武器禁运期。武器禁运协定,其实只是表面限制了对华公开的武器贸易,实际上地下的和转口的军火贸易始终存在。
《禁运协议》之所以只有英法美日四国签订,主要是因为其他国家,事实上也不具备大规模的军火生产和出口能力。德国虽然具有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但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被限制军工生产和军火贸易。
所以德国就开始透过与未参与武器禁运协定的捷克和比利时合作,绕过武器禁运协定和武器生产贸易管制,向中国走私出售军火。
所以禁运并没有做到真正阻止军火进入中国。虽然确实打压了日本的对华军火贸易,但意想不到的是,从中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德国。所以实际上从1923以后,日英法也开始违反禁运协议,也可以说就是军火贸易逐渐开禁,到1929年就彻底取消了对华武器禁运,而这时德国就悄悄地再度成为了对华军售的老大。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德国与中国签订《中德易货贸易协定》。简单说就是用德国的武器,换中国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稀有金属和农产品。1937年德国进口的钨锑等稀有金属,大约70%都来自中国。而德国在1936到1937年向中国输出的武器,占其出口额的大约30%。显然德国此时应该是中国最大的军事贸易合作伙伴国。
而德国的对华军事援助,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援助、贷款,加产品销售加技术转让。也就是说德国除了对华的武器贸易和易货贸易之外,还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而中国用德国提供的贷款购买德国武器和德国军工生产设备,然后德国政府再派遣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训练军队。截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德国累计给中国提供了大约10亿马克贷款,当时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武器装备的大约80%全来自德国。
从1928年到1938年大约10年间,德国军事顾问团先后分5批,共有135位德国军事顾问在华工作。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时,中央军全部是由德国军事顾问负责训练的,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国军从武器到兵工厂,从军工技术到技术图纸,几乎全部来自德国。甚至连作战计划也是德国军事顾问制定。淞沪会战时有大约70名德国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了作战指挥。当时的英国驻日大使说:“事实上,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当时也有西方媒体把“淞沪会战”称为“德国式战争”。
中央军由德国军事顾问负责训练,清一色的德式装备
但是中德合作在1936年开始发生了变化。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开始正式结盟。到1938年1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和驻日大使狄克逊,在调停中日停战失败以后,德国在面对不得不在中日之间,选边的情况下选择了日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说就是陶德曼和狄克逊直接促成了德国对华政策的改变。
1938年2月,德国宣布将正式承认“满洲国”,标志着德国对华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4月德国禁止对华军售,并召回全部在华军事顾问,随后更召回驻华大使。所以德国原计划准备为中国分三期整编30个师,但是最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和对华援助的终止,只有部分完成了编制。
苏联的对华援助,主要是从大约1937年开始,到1941年中逐渐停止。苏联也是这段时间里唯一向中国提供官方军事援助的国家,对中国的早期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0天以后,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发出战争总动员,号召全国人民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守土抗战,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抗战。一个月以后,8月21日,中苏两国在南京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同时签订中国从苏联购入武器的借款协定。
从1938年到1939年两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三笔,总计大约1.7亿美元的军购贷款。中国用这些资金向苏联购买了飞机、坦克、火炮、汽车、机枪、子弹、炮弹、航空炸弹、发动机、航空燃料等军用物资。而为了运送武器装备,苏联与中国还联合修筑了西北公路。
这些贷款都是低息军事援助贷款,年利率为3%,大大低于当时国家之间通行的6.5%的贷款利率,而且苏联出售给中国的武器价格。当时基本都是按照市场价的八折来计算的,根据当时双方的协定,中国将用茶叶、桐油、生丝,棉花以及稀有金属原材料等实物折价来偿还。
到1941年中,苏联逐渐停止对华援助后,中国从1942年开始偿还苏联贷款,每年偿还1000万美金,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总共偿还了不到一半,大约8000万美元。
1938、39两年除了苏联的贷款之外,中国最主要的国外援助是获得了美国4500万美元的贷款。也就是说这两年间,苏联的对华贷款总额是同期美国给予中国贷款援助总额的大约4倍。而且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苏联的贷款是明确的军购贷款,而美国的借款是限制了使用用途的经济贷款。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总共派出了大约500名军事顾问和200多名技术专家,为中国培训了大约10万名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而且苏联志愿援华飞行队还直接参与了对日作战。先后参加了南京、徐州、南昌、武汉、广州、兰州、和昆仑关等重大会战。可以说几乎参加了1941年之前的几乎所有的正面战场。苏联航空志愿队一共有3665人直接参战,其中有1091名飞行员,击落击毁日军986架飞机,有211人在作战中牺牲。
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主要基于的是对苏日关系的利弊权衡。一方面苏联与日本在外蒙古,满洲,朝鲜以及库页岛等东北亚地区有利益冲突。苏联通过援助中国抗日,可以对抗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另一方面日本与德国的结盟,构成了对苏联两线夹击的威胁, 所以当时日本是中苏共同的敌人,在抗日上,中苏有共同的利益。
但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等于解除了日本对苏联的威胁,日苏之间互相交换了他们的在华利益,日本承认苏联在蒙古的利益。苏联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利益。日本承诺苏联,如果苏德冲突,日本保持中立,而苏联承诺日本停止援华,在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
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字生效,有效期是五年,所以从1941年中开始,苏联逐渐停止了对华援助。
应该说苏联是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对华援助的。但是1941年苏联的停止对华援助,也同样使中国的抗战陷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1940年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汪精卫政府。为了避免蒋介石政府垮台,中国全面倒向日本。同一天美国发表声明,只承认重庆蒋介石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提供了一亿美元贷款。
因为在此大约4个月之前,1940年7月22日,在日本近卫内阁召开的五相会议上,日本已经明确了要将对外扩张战略变北进为南进。所谓北进就是向北针对苏联,目标是东北亚。所谓南进就是向南针对英国和美国,目标是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日本的南进战略已明确提出,要坚决地把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在亚太地区的诸岛屿和殖民地,全部纳入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如果美国阻碍“大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不排除与美国直接武力对抗。
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缔结了「三国军事同盟」。这个条约是对美国发出的明确警告。日本已经选择了与德国结盟对抗美英。美国要么中立要么战争。美日冲突在这时其实已经完全公开化了。所以美国选择在日本只承认汪精卫政府的同一天宣布只承认蒋介石政府,支持蒋介石抗日,就是明确回应了日本的战争挑衅。也可以说其实从这一刻开始,日美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应该说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是最多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从193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经济援助,一部分是属于是《租借法案》中的租借战争物资的现金折合。
《租借法案》
在经济援助方面,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贷款总额大约是6.9亿美元。中国分别以桐油,锡,钨矿沙,稀有金属等为抵押偿还。美国在1941年12月正式参战前,给予中国的经济援助贷款一共是6次,本金总计是2.4亿美元。这些贷款中国最后只偿还了将近一半的本金1.245亿。
而《租借法案》援助,如果按照美国1949年的统计数字是大约8.45亿美元。而如果按照中国的统计数字,1945年的统计数字是5,97亿美元,1947年的统计数字是6.86亿美元。
也就是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获得的美国全部援助,经济援助加《租借法案》援助,总价值大约在13亿到16亿美元之间。是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所有国际援助中最多的,但是又是主要战胜国中,所得美国援助最少的。美国租借法案的全部援助资金大约是480亿美元,其中英国最多,得到了大约270亿,其次是苏联,得到了大约110亿。法国也得到了大约24亿,而中国只得到了其中大约1.7%,大约8.5亿。当然《租借法案》援助的数字,主要依据的是美国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是各国公认的。
美国的空军志愿队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也直接参与了中国抗战。从1941年11月至1942年7月,大约半年多的时间,“飞虎队”以100架战机的实力与日军作战,消灭日机296架,自己损失飞机50架,牺牲飞行员22人,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飞虎队的队长陈纳德将军
但是飞虎队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援助中国的志愿军,而更像是雇佣军。他们都是美国空军的现役飞行员。以退役然后加入空军志愿队的名义来华作战。他们在中国的工资,平均计算至少是他们在美国的大约3倍以上是中国飞行员的大约20倍。而且每击落一架敌机,还有500美元的奖金。
飞虎队的队长陈纳德将军来中国前,1937年从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时,军衔只是上尉。他受聘成为国民政府航空顾问,不包括各种福利待遇和特权,仅工资就是他在美国退休工资的至少10倍。
另外“飞虎队”组建时的100架战斗机,也都是国民政府自己掏钱购买的,并不是援助。
不仅如此,飞虎队的战绩和伤亡,其实也存在有很多个相互矛盾的版本。按照“飞虎队”自己的说法:从1941年11月至1942年5月,共消灭日军飞机297架。
在国民政府的战时宣传中,“飞虎队”击毁日机的数量有好几个数字,大致从268架至299架不等。
而与此相反的是战后有航空史研究学者,经过分析考证推算认为,“飞虎队”所击毁的日军飞机的数量,大致应该在30架到100架之间,最多不会超过120架,而且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了一部分英军的战果。
由于原始资料的缺失和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获知真实的数字。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国民政府当年是按照击落296架日军飞机,实际支付的奖金。
可以说中国的抗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德国的军事合作,中国根本无法和日本全面对抗。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根本不可能与日本相持而没有崩盘。而没有美国的援助,中国也不可能坚持到抗战的胜利。
但是国家间的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说,每次中国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手相助,因为中国不能倒下。因为如果中国向日本投降,是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的。所以他们必须帮助中国对抗日本,帮助中国也是在帮助他们自己。
第一次德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日本,但是苏联需要中国继续抗日,所以苏联援助中国。第二次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了中国,但是美国还需要中国继续抗日,所以第三次援助中国继续对抗日本的就是美国。
简而言之,德国开始对华援助是为了军火生意。德国停止对华援助是因为国家利益。苏联开始对华援助是为了国家利益。苏联的停止对华援助,也是因为国家利益。而美国的开始对华援助,就是因为二战形势的需要。因为中国战区是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需要中国拖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