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香港校服文化:从清朝学堂到现代校园时尚
盘点香港校服文化:从清朝学堂到现代校园时尚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你有没有看到过那些穿着统一、充满青春活力的校服身影呢?香港校服不仅是学生们日常穿着的衣物,更是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索,了解香港校服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校服文化
香港校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学堂已经有了着装规范。大家可以看下图,这是1906年皇仁书院奖学金得奖学生,当时大家都统一穿着马褂和西服:
图源:香港0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校服文化形成于20世纪初。1918年,圣保罗女书院成为香港首间强制学生穿校服的学校。
图源:东网
在30到40年代,许多香港学校都采用中山装作为校服,比如下图就是1940年志强中学附小的毕业照。
图源:香港01
50年代初,香港工业迅速发展,市民的衣着以简约为主,不少学校也就把校服改换成了工作服款式,工人裤是其中的一种。1967年,男童穿着工人裤样式的校服:
图源:网络
香港校服的演变,一般都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丽莎白中学的校服在60年代末的设计,就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当时香港水资源不足,实施了限水措施,有女学生向学校建议校裙可以减少布料的使用,例如改为无袖和较短的裙摆,这样在清洗时可以节省用水。
图源:香港教育大学
到了80年代,香港的供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学生们也就告别了昔日的清爽校裙。不过,在70年代时,许多中学并没有严格规定女学生的校裙长度,因此当时有很多女学生的校裙都非常短。
图源:香港01
校服代表学校形象,为了与众不同,部分学校在60年代开始,在校服设计上采用了格子或苏格兰格子图案,这在当时来说相当前卫。1970年伊丽莎白中学女学生的夏季格子连衣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图源:香港教育大学
后来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校服的设计逐渐丰富多样。例如,香港拔萃女书院以其独特的蓝色旗袍式校服而著称,彰显着学校的传统与优雅。
图源:yahoo新闻
而香港拔萃男书院则采用传统的西装式校服,显得庄重而典雅。
图源:香港01
此外,香港还引入了西式水手服作为校服,这种校服以其简洁、大方的设计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图源:东网
大襟装作为一种校服样式,在20世纪30年代颇为流行,它的设计确实源自女佣服。即使在时尚和潮流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一些学校坚持传统。比如2018年玛丽诺神父教会学校(小学部)的女学生仍然穿着大襟装校服。
图源:香港01
从最早基督教来华,创办教会学校,长衫式校服出现,到后来香港开埠,英伦文化传入香港,带来了浓浓英伦文化的苏格兰格仔裙和衬衫、西裤套装校服,香港校服样式的演变也体现了香港的历史变迁!
设计特点
香港校服的设计既注重实用性又兼顾美观性。香港的小学阶段,算上春夏秋冬装、正装、便服和运动服,七、八套校服是很正常的。
喇沙小学共有七套校服,并非全港最多
男生校服通常采用短袖衬衫、长裤短裤和领带的搭配,显得干净利落。香港皇家喇沙小学的男生校服就以白色短袖衬衫和白色裤子为主,简约而不失优雅。
图源:喇沙小学
女生校服则更加多样化,有裙子、恤衫和水手服等多种选择。纯色衬衫领连衣裙是香港比较普遍的一种校服,简约大方,方便易穿,一般在胸口一侧印有学校校徽或名字,配色大多为白色,象征朴素与纯洁。
图源:网络
新法书院(New Method College)是香港第一间、也是唯一一间采用水手服作为校服的中学。
1979年新法书院小学毕业照
香港四大校服供应商之一、金纶服装“掌门人”林松坡老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水手服引入香港校园。他也曾说过:“学生穿件件都好看,有句话说得好,十八无丑女。”
在配色方面,香港校服以蓝、白、灰等清新色调为主。这些颜色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能够凸显出学校的文化特色。
文化意义
香港校服不仅是学生日常穿着的衣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校服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图源:China Daily
此外,香港校服还反映了香港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它强调整洁、规范、统一和美感,这些元素都体现了香港社会对于秩序和美的追求。
图源:香港01
如果校服穿得松松垮垮、领结歪歪扭扭、没戴校徽、衬衫没有塞进裤子或裙子,是一定会被批评、甚至叫家长的。校鞋不统一订购,但无论哪间学校,无论男女,鞋子无非是黑或白。袜子一定要是纯色,不可以有logo,不可以穿船袜。
圣保禄学校格仔裙配黑白双色鞋,被昵称为“熊猫鞋”
通过穿着校服,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增强彼此之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香港校服文化是香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香港社会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