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是谁结婚用上了这泼天的富贵?
十里红妆,是谁结婚用上了这泼天的富贵?
在浙江三门县东屏村,有一座以“十里红妆婚俗”为主题的红妆博物馆,馆内不仅展示了精美的红妆器物,还重现了浙东地区独特的婚嫁习俗。这种被称为“十里红妆”的婚俗,源自南宋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与祝福。
红妆博物馆:四合院里的百年传承
东屏红妆博物馆坐落于东屏古村的一座四合院内,这座四合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的村中首富建造,共有两层半,俗称三层。民国时期,中华黄埔四期同心会副会长陈舜钦将军曾在此居住,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将军房”。
花轿:喜庆吉祥的象征
花轿,也叫喜轿,以朱漆为底,雕龙刻凤,做工精美,是婚嫁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东屏红妆博物馆馆长王传将介绍,根据三门以往的婚俗,迎亲当天,新郎并不亲自到女方家迎亲,而是派代表带着喜帖和花轿前往。花轿将到时,女方会关上大门,男方代表需要将准备好的红包从门缝塞进去,才能开门迎接花轿,这一环节被称为“开门包”。花轿进门后,新娘会被戴上凤冠,穿上婚服,盖上红纱巾。时辰一到,由新娘的叔伯或兄弟将其抱上花轿,称为“抱上轿”。起轿后,女方家有亲人送嫁,称为“伴姑”,男方家也有亲族中的二至四人到半路迎接新娘,称为“接轿”。花轿到达男方家堂前停下后,由媒婆和伴姑牵扶新娘出轿,称为“请出轿”。新娘下轿后,需要踏过五谷杂粮,跨过火盆,然后由伴姑扶到堂上,夫妻行交拜礼,开始拜堂。
十里红妆:一段传奇的由来
“十里红妆”这一婚俗传统,据传始于南宋初年。当时,宋高宗赵构在金兵追击下逃至浙东地区,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幸得一位村姑相救,得以逃脱。为报答救命之恩,高宗回朝后特许浙东地区的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公主的特殊待遇,即“赐予半副鸾驾、半副凤仪,可乘坐四台花轿,身披凤冠霞帔,且花轿上可雕鸾画凤”。
豪门望族嫁女之时,无不希望女儿在夫家地位尊崇,故不惜花费重金置办嫁妆。子孙桶、绣花桌、麻丝桶、百宝箱,还有衣裤鞋履、首饰箱笼、女红用品、床铺被褥……装入红奁的细软嫁妆随着队伍浩浩荡荡,延绵数十里,就像一条红绸带,被称为“十里红妆”。
这些琳琅满目的红妆器物,基本由民间工匠的巧手打造而成,不少保存至今的红妆器物,荟萃了朱金木雕、泥金彩漆等能工巧匠的绝活,堪称非遗技艺的“活化石”。而在设计上也追求“合和”文化,凸显婚姻和美、百年好合的寓意。
在东屏,最后一次出现这样盛大的十里红妆场景是在民国时期。有一位大户人家嫁女儿,婚礼队伍的头已经到十八肩岭头,尾还在村里没出门,送嫁队伍绵延十几公里,非常壮观。
婚房:千工床里的百年好合
婚房,也称洞房,其中最重要的物件就是千工床。千工床因工艺精湛、做工考究而得名,其雕刻题材都比较吉祥喜庆,有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古时候的大户人家,会在千工床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左边放马桶柜,有的床上还配有书架、角柜、钱箱、小吃盒等等,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至今,三门仍然保留着送嫁妆的习俗,不过早已摒弃了这种奢华的送嫁形式。没有改变的,是人们对真情的向往、对和美的期许。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本文原文来自三门1046《村有名堂》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