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国内首个科技传播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发布国内首个科技传播评价指标体系
9月21日,在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广州发布国内首个区域性科技传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暨南大学文本实验室研究团队以广州区域科技传播发展态势为研究和评价对象,聚合科技传播领域的各方资源与力量打造而成,其为科技传播的量化分析、效果评估和政策指导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广州科技传播发展趋势,为科技传播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系统的工具及支撑参考依据。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到:加强科普规范化建设,研究建立科普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国家和区域科普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科技传播是实现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创新的桥梁,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量化和评估科技传播效果,探索其内在运行逻辑与发展规律,已成为推动科技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估广州科技传播的实际发展情况,研究团队在探索科技传播的新政策、新路径、新举措、新载体基础之上,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科技传播体系,应运而生国内首个科技传播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覆盖了科技传播的各个方面,提供了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案,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区域科技传播体系的运行效果与效能,为科学制定科技传播政策、有效实施科技传播项目以及优化配置科技传播资源提供可量化的分析和评价工具,从而为科技传播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暨南大学文本实验室主任曹轲教授表示,构建客观、科学和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剖析区域性科技传播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态势,将能为广州乃至全国其他区域推动和优化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协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广州市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2-2023)》。报告由广州市科协联合暨南大学文本实验室编写,是广州市首个科技传播领域的研究报告。
在构建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团队遵循了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导向性等六大原则,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广州科技传播的发展状态和内在规律。
研究团队把指标体系的结构分为三级,涵盖多个关键维度。一级指标包括传播范围、传播投入、传播效能和发展潜力,二级指标则细分为线上影响力、线下覆盖率、科学普及率、科技创新力、前沿创新力等多个方面。通过设置分级结构,便于开展分析和研究,能够有效地研判广州科技传播的整体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另外,体系还兼顾了社会参与度、人才储备与发展环境等宏观因素,尽可能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景式指标体系,协助有关部门洞察广州在科技传播领域面临的优势与挑战,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助力加速培育广州科技传播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传播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专题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上发布了由广州市科协组织编著的、目前国内首部以地方性科技传播为主题的发展报告《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
这一指标体系的首创意义不仅在于为广州科技传播工作提供了量化评估的工具,更为国内区域性的科技传播评价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广州,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在科技传播、科普工作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使命。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展现广州科技传播工作的阶段特征、特色优势、发展趋势等,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科技传播评价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和参考,对区域科技传播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23年6月,由广州市科协牵头成立的广州科技传播联盟组织开展了广州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学习宣传活动,十位专家学者(团队)荣获广州科学传播大使称号。
资深媒体人、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院长戴学东评价认为: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区域科技传播体系的效果和效能,进而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教授结合其工作实际谈到:医卫健康科普是科技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健康科普工作的优势和不足,帮助我们优化科普工作策略,期待该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颖教授指出: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中强调了可持续性、导向性,不仅着眼于当下广州科技传播发展形势,也关注更大区域范围的科技传播发展以及长远的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对持续推动和优化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和优化数据测算,聚合科技传播领域各方资源与力量,尽快将指标体系投入到区域发展比对、传播效能预测等实际应用中。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