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民国“四大家族”的发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民国“四大家族”的发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1/09/9305059_1147268329.shtml

在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以其庞大的影响力和财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家族势力。其中,孔祥熙作为"四大家族"中唯一的北方人,其发迹历程颇具传奇色彩。本文将详细讲述孔祥熙如何从一个普通家庭子弟,通过个人努力和历史机遇,最终成为政商两界的重要人物。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年,陈立夫出生了,他是后来“四大家族”五位代表人物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蒋介石那年13岁,正在奉化溪口老家念私塾。陈果夫8岁,宋子文6岁,也都还是读书郎,前者在湖州老家,后者在上海。五人中年纪最大的孔祥熙,那年正满20岁,作为“四大家族”中唯一的北方人,他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亲历者。

1900年发生的这些事,也成为了孔祥熙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他因此而见到了李鸿章,并在第二年赴美留学。

孔祥熙的家世与早年经历

孔祥熙是孔子的第75世孙,祖籍山东曲阜,但他出生在山西太谷。这一支孔子血脉,是在第62代,大约为明万历年间,为官上任来到了山西。说来也奇怪,这一脉从此开始仕途不顺,但经商的能力却很强,到了清朝的乾嘉年间,已是太谷亦儒亦商的名门望族。


网络图片:山西太谷孔祥熙故居

太谷孔家人原本还保留着入仕的志向,但到了孔祥熙的曾祖父,却再一次科举落第,而且因此结郁,中年早逝。从此以后,太谷孔门定下了家规,再也不参加应科考试。这个家规让孔祥熙的祖父辈们做起生意来更“纯粹”了,于是创下了一份更大的家业。特别是票号生意,从山西做到了全国,又从全国做到了日本。

不过,1880年出生的孔祥熙嘴里并没有含着“金钥匙”。因为,那时的孔家已经败落了。败落的源头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方面,大清的国门被洋枪洋炮轰开后,本土商业大受侵袭,孔家的票号生意也未能幸免;另一方面,孔祥熙的爹染上了鸦片瘾…在这个双重打击下,孔家迅速败落,成了一户中下等人家。


网络图片:鸦片战争

所以,如果追溯孔祥熙发迹的起点,和太谷孔家曾经所掌握的财富没有太大关系。历史成就了孔祥熙,仍是因为他的孔子后裔身份。那时西方传教士们正在中国大搞文化入侵,最大的“敌人”就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孔祥熙在10岁时得了癞疮,中医怎么都治不好,他爹在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教会的仁术医院。医院的传教士们很聪明,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能让孔子后人认可来自西方的“福音”,那绝对有“示范效应”。就这样,教会医院治好了孔祥熙的病,也俘获了他的心。顶着族人们的反对,孔祥熙入读了教会办的华美公学,五年学满后升入了离北京城40华里的通州潞河书院,并在那里受洗成为了基督徒。

义和团运动与孔祥熙的机遇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矛头直指教会,潞河书院不得不停课,临近毕业的孔祥熙回到了太谷。山西的义和团运动闹得很凶,太谷的教会医院、学校及各种机构都被解散了,大批传教士被捕入狱。


网络图片:义和团运动

年轻的孔祥熙血气方刚,颇讲义气,竟筹集资金买通狱卒,帮助三名传教士逃了出来。其中有一位名叫麦纳的女传教士,后来写了一本书《华夏两英雄》,在英国发表,主角便是孔祥熙和另一位救过传教士的潞河书院学生。孔祥熙因此得以在西方世界扬名。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一路西进至保定,危及山西。孔祥熙通过教会的关系,向联军方面解释:山西教案是巡抚毓贤一人之责,与百姓无关。

1943年,在孔祥熙就任财政部长十周年的纪念会上,他曾专门回顾过这段往事,并说:“于是联军入攻山西计划,就因外交之折冲而作罢。”

其实,八国联军放弃进攻山西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但孔祥熙的沟通也是起了作用的,至少,为联军提供了一个退兵的“台阶”。


网络图片:八国联军侵华

因为这次成功的外交斡旋,年近80的李鸿章接见了20岁的孔祥熙。当听说孔祥熙有赴美留学的打算时,李鸿章当即给予了“官费留学”的支持,并授予孔祥熙“全权议和大臣随员”的官方身份。不仅如此,孔祥熙在随后的毕业考试中夺得头名,潞河书院因此“公派”他入读了书院在美国的总校:欧柏林大学。

手握两份资助的孔祥熙,真正拿到了开启金色大门的“钥匙”。这个发迹的起点,源于孔祥熙自己的努力,也源于他孔子后裔的身份,更源于那个时代带来的特殊机遇。

留学经历与人脉积累

孔祥熙在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大学里学了两年的理科,后两年又改为社会科学,于1905年毕业,并考入了耶鲁大学研究院,攻读矿业学。矿业也是后来陈立夫选择的专业。对于那时立志“实业救国”的青年来说,矿业是个“高端”选择。宋子文在美国学的是经济,但他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矿业公司。

孔祥熙进入耶鲁的时候,13岁的陈果夫也在这一年离开了湖州老家,远赴湖南长沙求学,入读明德学堂小学乙班。陈果夫的父辈有三兄弟,老大陈其业从商,是他的父亲。老二陈其美是革命家,老三陈其采则成为了军人。

1905年,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三叔在湖南武备学堂任总教习,这便是陈果夫到湖南求学的原因。明德学堂是一所新式学校,许多科目,比如自然科学和英语,都是陈果夫以前没接触过的,再加上方言不通,所以陈果夫读得很辛苦。但陈果夫凭着自己的努力,从小学乙班升入了甲班,又顺利考上了中学班。我们现在看陈果夫的照片,会发现他是“大小眼”,其实,他的左眼就是因为那段时光的苦读,被炉火灼伤的。


1906年秋,陈其采调离湖南,到南京担任第九镇正参谋。陈果夫也不得不离开了明德学堂,入读浙江旅宁公学预科,后来又考入了浙江陆军小学,这是他从军生涯的起点。

1906年也是蒋介石的一个人生转折点,19岁的他自费留学日本,并结识了也刚到日本不久的陈其美。蒋介石在这一年年末回到了中国,第二年考入保定军校。而陈其美则在这年冬天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同盟会,成为了最早一批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元老级人物。

1908年春,蒋介石再次东渡日本,入读东京振武学校,并在陈其美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二人还与黄郛义结金兰,陈其美老大,黄郛老二,蒋介石老三。这就是后来陈果夫、陈立夫喊蒋介石“蒋三叔”的由来。(注:陈黄蒋三人的结拜时间,有1906年、1908年、1911年三种说法,本文采纳的是陶涵所著《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的记述。)

蒋介石一生的核心“人脉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日本建立的。除了孙中山、陈其美、黄郛外,还包括有后来的蒋介石“国师”戴季陶,政学系代表人物张群,以及黄埔元老王柏龄等。

孔祥熙与孙中山的结识

孔祥熙结识孙中山,比陈其美和蒋介石更早。1905年深秋,刚刚在日本创建了同盟会的孙中山途经美国,孔祥熙闻讯后坐上火车专程前往拜访。在二人的谈话中,孙中山问孔祥熙对未来的打算,孔祥熙脱口而出:“提倡教育,振兴实业。”

这次谈话对孔祥熙有着很深的影响。他在1907年毕业后回到中国,拒绝了邮传部的聘请,返回太谷老家创办了铭贤学校。这所学校是欧柏林大学出资建立的,孔祥熙任校长兼董事长。铭贤学校为孔祥熙积累了最初的政治资本,是他在政坛崭露头角的发源地。简单来说,这所学校和孔祥熙本人,都成为了各军阀与西方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孔祥熙因此而与阎锡山、张作霖、吴佩孚等人都建立起了联系。相应的,孙中山也对孔祥熙的“能量”越来越重视。

从1907年到1911年的这段岁月里,孔祥熙在山西办学;蒋介石在中日两地念军校;陈果夫在浙江陆军小学堂待了四年;衣食无忧的宋子文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念预备班、大学班;少年陈立夫也还没离开湖州老家。

1911年,辛亥革命年,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改变了。

辛亥革命与各家族成员的转变

陈其美在1908年的时候回到上海,秘密筹备在江浙沪地区的起义工作。1909年夏天,蒋介石利用暑假回到上海协助陈其美的工作。正是这次回国,蒋介石的结发妻子毛福梅怀了孕,第二年4月生下蒋经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蒋介石当时已从振武学校毕业,正在日本陆军实习,这是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的前提条件。但听说武汉新军已爆发起义后,蒋介石与张群等120多名中国籍学生立即放弃了学业,回国响应起义。这应该是蒋介石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之一。

网络图片:武昌起义

回到上海后,蒋介石参与了陈其美组织的上海和浙江的起义,并在陈其美被拥立为沪军都督后,担任了沪军第五团的团长。陈果夫当时已经从浙江陆小毕业,6月份刚考上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并加入了同盟会。和蒋介石一样,陈果夫也和同学们一起放弃了学业,到上海投奔陈其美。不巧的是,陈其美当时刚离开上海去了杭州,所以陈果夫等人在黄兴的建议下,千里迢迢赶赴武汉,参加了武汉保卫战。武昌失守后,陈果夫回到上海,他当时正身患肺病,于是陈其美安排他参与了抵沪革命党人的接待工作。

这段时光,是陈果夫和蒋介石在人生轨迹上的第一次交集。这两位同盟会会员,都战斗在了辛亥革命的第一线,而另一位会员孔祥熙,此时仍在山西。山西新军的起义,是阎锡山发起的,这是他成为“山西王”的起点。孔祥熙也在太谷成立了民军,自任司令。民军的成立,并不是一个主动的革命行为,而是为了保护太谷一方的安宁,以抵御大清溃兵的袭扰。

后来,邻县纷纷效仿太谷成立了地方武装,孔祥熙被推举为“山西中路民军总司令”。民军的军事意义有限,但在政治上让孔祥熙上了一个台阶。第二年,孔祥熙利用他的影响力成立了“中美同盟会”。这个“同盟会”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多建树,但在这个过程中,孔祥熙从外国传教士带来的各种信息中发现,煤油销售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于是,孔祥熙在支付了巨额保证金后,获得了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山西的总代理权,获利颇丰。就这样,孔祥熙从办学,到组建民军,又到建立政治团体,最终回到了太谷孔门的老本行:经商。

老照片:山西太谷

1911年,宋子文17岁,陈立夫11岁,革命运动没有对这两位读书郎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在第二年发生了改变。宋子文去美国了,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那一年,大姐宋霭龄已经学成回国,二姐宋庆龄和小妹宋美龄还在卫斯理安女子学院。1913年,宋庆龄毕业回国后,宋美龄也转学到了波士顿,与宋子文作伴。

陈立夫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上海。这得益于二叔陈其美当上了沪军都督,所以陈家除了大哥陈其业要照看老家的生意外,全都迁居到了上海。陈立夫入读湖州旅沪公学,几个月后考入上海南洋路矿学校。陈果夫离开家乡的时候,陈立夫才5岁,所以,兄弟二人真正彼此了解,并建立感情,是从上海开始的。

五四运动与陈立夫的成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立夫成为了“四大家族”中,离这场伟大运动最近的那个人。陈立夫于1917年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矿冶系,并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时光(两年预科,四年大学)。二叔陈其美已于上一年遇刺身亡,父亲陈其业的生意又一直没有起色,所以陈立夫是在三叔的资助下上的大学。

五四运动时,陈立夫参加了好几次游行和请愿活动,但并非积极分子。和当时大部分平津地区的学生一样,陈立夫也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但他并不认为旧思想有什么问题,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只是个旁观者。

网络图片:五四运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