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片仔癀”说到养肝、护肝
从“片仔癀”说到养肝、护肝
最近,片仔癀成为了热门话题,其药价和股价一路飙升,频繁登上热搜。这款源自福建漳州的中药,不仅是1992年中国颁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来获得一级保护的四个品种之一,更因其独特的配方和疗效而备受关注。然而,片仔癀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吗?本文将为您揭示真相,并为您详细介绍如何科学地养肝护肝。
微博热搜记录
片仔癀到底是什么?
片仔癀,源自福建漳州的传统中药,是1992年中国颁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来获得一级保护的四个品种之一,配方处于绝密状态。其名称源于“一片退癀(消炎)”和“疗效之神一片则灵”的说法。据传,明朝一位御医离开宫廷后,在漳州削发为僧,用宫内秘方制药,最初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后来逐渐流传开来。
根据药品说明书,片仔癀锭剂的主要成分包括牛黄、麝香、三七、蛇胆,主要用于治疗热毒血瘀所致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忌服,运动员慎用,但8岁以下儿童也可以服用,没有年龄下限。
片仔癀具有多个“高光关键词”:来自宫廷御医的绝密配方;受法律保护的合法中成药;治疗几乎一切炎症;一片就起效;老少皆宜。然而,尽管片仔癀起源于明代且盛名不衰,其疗效却存在争议。例如,福建省作为片仔癀的发源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却在全国排名第三位,肝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
如何科学养肝护肝
准确来说,养肝、护肝是两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同的概念。对于肝脏而言,不存在“养”、“护”合一的药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科学地养肝护肝。
先说“养肝”,给肝脏足够的营养
我们寻求“对肝好”的方法,本质上是希望帮助肝脏以“最佳状态”运行。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成人肝脏重量约为1200~1600克,约占成人体重的2%,与个子大小、体重相关。肝脏的生理、生化功能非常复杂,被誉为“体内最大的新陈代谢化工厂”。
粗略估计,肝脏内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至少有数百种,包括:
- 净化血液:代谢酒精、其他药物和化学物质,中和并分解有毒物质。
- 调节人体能量供应:生产、储存并提供快速能量(糖原)以保持头脑清醒、体力充沛。生产、储存并释放脂肪入血。
- 制造多种重要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以及对抗感染所需的物质等。
- 调节激素的平衡:包括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皮质激素类和其他肾上腺激素。
- 调节身体的胆固醇:合成和储存胆固醇,并将其转化为其他必需物质。
- 调节必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如铁和铜。
- 合成胆汁:清除身体有毒物质,帮助消化。
可见,这座工厂既是身体的能量电站,又是建材中心、解毒中心……它维持着数百种功能,本身就需要“多种营养素”的支持。因此,营养才是“养”的奥义。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养肝的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低盐低脂低糖,多蛋白多蔬果多粗粮。”具体建议包括:
- 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虾、去皮禽肉、蛋类、奶制品和豆制品。
- 吃各种颜色的果蔬,包括橙色、黄色、红色,白色,紫色和绿色的。
- 主食尽可能选择全谷物产品,而非细精加工的产品。
- 食材尽可能选择农药、重金属、抗生素残留较少的。
- 餐饮尽可能低盐低脂,且红肉(例如猪牛羊肉)、腌腊制品都要少吃,最好避免需要额外加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的食品和饮料,包括“100%果汁饮料”。
- 每顿饭吃6-8分饱,降低冗余能量摄入,降低脂肪肝风险。
- 进餐时间相对规律,每天喝足够的水。
再说“护肝”,保护肝脏免受伤害
比受伤更可怕的是“负伤前行”。肝脏又被称为“沉默的器官”,最爱干这事了。肝脏是器官中“再生能力”的最强者,肝细胞受损后在一定程度上能自行恢复。在外科领域,倘若因某些特殊原因切除了肝脏的1/2到4/5,它仍能维持应有的功能水平。在临床上,当肝脏受到缺血、病毒、酒精、药物及毒物等损伤时,如果及时去除病因,结合一定的合理治疗,肝细胞可以很大程度上再生,肝功能得到恢复。
然而,这也导致肝脏受到伤害后,将一直试图自我恢复,并不会一开始就表现出症状。以至于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服用的药物,一直在损害肝脏,发现问题往往为时已晚。如果造成肝损伤的病因不能及时去除,或者肝细胞损伤坏死较重,则肝细胞的再生不能完全代偿,可能会发生——细胞外间质的过度增生,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脏的制造及代谢转运等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引发“肝癌”。
肝脏最容易受哪些伤?主要有3方面:
感染:指的是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慢性嗜肝病毒感染;及甲肝、戊肝等急性肝炎。细菌感染相对少见,寄生虫感染多数发生在西北牧区。首先,乙肝已有非常成熟的疫苗,我国早在新生儿中普及接种,但如今仍有部分成人未获得保护。因此建议体检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次“乙肝五项定量”化验,医生解读后会给出是否接种的建议。丙型肝炎,很不幸,迄今为止尚无疫苗问世。好在丙型肝炎在我国并不多见,而且它的传播主要是经过血液、体液直接接触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不太容易传染。但对于不规范的纹身、针灸、医美等有侵入性的操作,若器械消毒不严,确有可能传播丙肝和其他疾病。甲肝、戊肝,通过不干净的食物和饮水传播,把好入口关,确保吃下去、喝下去的东西都尽可能干净,就能有效预防。同时,这2种肝炎也有很好的疫苗。
酒精:酒精性肝损害在我国非常普遍,也因此有了“喝酒前吃护肝药”的仪式。理论上,最佳的饮酒量是“0”,即滴酒不沾。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饮酒量的建议是:男性成人每日不宜摄入超过25克酒精;女性成人每日不宜摄入超过15克酒精。
药物(泛指):和喝酒相反,药物的伤害并不为人所熟知,特别是保健品、中药。二话不说,先抛出数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陈成伟教授在《Gastroenterology》(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2],反映了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等整体现状,这是国内迄今发表的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显著高于西方。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此外,23.38%的患者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而这些患者的肝损伤更为严重,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错误护肝可使不得!上述药物性肝损害中,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一般人群并不会接触到,即便使用了,医生也会频繁给患者划重点:“服药期间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症状,定期复查肝功能噢。”反而是随处可见的中药、保健品才是隐患所在。一来,传统认为中药、保健品的“副作用小”;二来如前所述,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不怎么抱怨药物毒性,等到它开始抱怨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保健品滥服的危害需要得到社会关注。该文献中提到:美国在过去的十年,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大幅增加,减肥、瘦身、提升性功能的保健品均有大量的肝损伤案例。反观我国,减肥茶、葡萄籽胶囊、蛋白粉、蜂胶、胶原蛋白口服液等,本就不是灵丹妙药,考虑到肝损害,更不能盲目服用。中药/中成药,疗效暂且不论,但成分复杂、原材料缺乏标准化、制药过程不透明,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就会给患者和非患者(没事就吃点儿中药“补一补”、“调一调”)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举几个常见的中药例子:含有“毒生物碱”的川乌头、雷公藤、藜芦、常山、石榴皮、山豆根、苦豆子、野百合、千里光、菊三七等等;含有“皂苷类”的狼毒、望江南子、大戟、鸦胆子、何首乌等;含有“毒蛋白”的苍耳子、巴豆、蓖麻子等;含重金属肝毒性成分的朱砂、雄黄、轻粉、密陀僧、胆矾、铅丹等。药丸给你带来了心理安慰,却让肝脏留下了眼泪。
保肝,不是你想保,就能自己保的。基本上,保肝界的唯一“真神”就是你的医生(注:靠谱医生)。
“真神”通常会告知以下流程:
- 明确诊断:医生会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肝损伤,如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害等。通过化验和检查来诊断,并评估目前的肝功能情况。
- 去除病因:根据诊断,尽可能去除病因,比如:对于“脂肪肝”,可能建议降低体重(7-10%),从而将肝脏内的脂肪堆积逐渐减少;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能建议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幸运的是,医学界已经发展了多种针对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方案,效果往往很好;对于“酒精性和药物性肝损害”,可能建议尽量停止服用所有可疑的药物和保健品。
- 适度治疗:去除病因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一些其他类型的治疗,而且治疗是适度、克制的,避免给肝脏带来额外的负担。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的脂肪肝,会考虑维生素E的口服治疗;对于伴有胆汁淤积的肝损害,可能考虑给予熊去氧胆酸。请注意,不是熊胆!
- 及时复查:上述过程,要伴随着数次的复查,以了解当前的治疗情况、肝脏状态,必要时需及时调整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最多见的药物性肝损害,来自中药和保健品。即便是带有“保肝”字样的药品或保健品,都未必适合自己。我们读一读药物或者商品的说明书,看看“不良反应”部分,就知道为啥了。厂家都说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会吃出啥情况,我也不知道啊。片仔癀的说明书上,不良反应同样是“尚不明确”,但护肝问题应该很明确了——片仔癀的股票或许可以买,它作为“理财产品”或许可以赚钱,但可别随便吃它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