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漫步“古都之脊” 感受中轴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漫步“古都之脊” 感受中轴之美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tnews.com.cn/dongtai/content/2024-08/13/content_163572.html

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新契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交通委员会等部门积极推出各类文化探访和体验活动,让公众能够近距离感受这条“古都之脊”的独特魅力。

坐公交乘地铁 打卡北京中轴线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近日推出坐公交5路车和乘地铁8号线游北京中轴线体验项目,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来。

在繁华与静谧之间延展的5路公交线路,开通至今已有89年了。如今的5路公交线路几乎与北京中轴线重合,途经前门、天安门、景山、北海、什刹海、鼓楼等景点,被誉为“龙脊线路”。

“乘公交打卡北京中轴线感觉很方便,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很多标志性建筑,也可以看到胡同间的市井生活。车厢内还会播报景点介绍,感觉就像一趟‘文化和旅游专线’,串起了北京城的历史。”山东游客张先生一路欣赏着窗外的景色,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留念。

“各位乘客您好,车辆前方即将行驶到万宁桥。万宁桥又称后门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在5路公交车上,记者听到了站点播报介绍,仿佛老朋友般对着游客娓娓道来。

张陆是北京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第十九车队5路公交的驾驶员,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0多年。“我能明显感受到这条线路沿途的变化,原来胡同内的老旧房屋焕然一新,沿途景点不断增加,外地游客也更多了。途经各景点时,我会适当放慢车速,满足大家拍照的需求。车厢文化我们设计了两版,分别介绍5路公交的历史沿革和沿途景点。希望5路公交成为展示古都文化和中轴文化的窗口。”

“进入暑期以来,5路公交客流量明显增加,日均客流量超2.2万人次,高峰时达3.3万人次。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都是客流高峰期。”这段时间,张陆和同事基本上每人每天开两圈,工时在7小时至8小时之间。

除了搭乘公交,游客还可选择乘坐地铁打卡北京中轴线。目前,带有中轴线设计元素的“中轴线专列”正在地铁8号线上运营,每天1趟。北京地铁8号线呈南北走向,共34座运营车站,把永定门、天桥、前门、王府井、南锣鼓巷、什刹海、鼓楼等老北京特色文化地标连成一线。

“中轴线专列在外观、内饰的设计上融入15个北京中轴文化遗产点建筑元素,车门、座椅、扶手拉环都是‘中轴线风’。游客还可扫描车门上的‘云上中轴’二维码登录小程序。我们在前门、王府井、鼓楼大街等7座车站的站台门上张贴了中轴线文化元素装饰,打造‘中轴线文化展示带’。”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主管曹琼说。

在地铁8号线,装点了中轴元素的不止前门站。永定门外站的《中轴胜境》,用LED矩阵屏幕实时更新藻井艺术内容;金鱼胡同站的《连年有鱼》,采用马赛克拼贴镶嵌工艺,展示锦鲤鱼群在池水中游动嬉戏的图景。

曹琼介绍,为了进一步引领乘客感受中轴文化之美,北京地铁还开展了“畅通南北·探寻最美中轴线”主题活动,在1号线、2号线、8号线、6号线的35座车站展示由北京中轴线基金会制作的200幅公益海报,在各线路车站、列车播放《中轴文明 大美气象》中轴文化宣传片等。接下来,还将在8号线部分车站继续开展中轴文化特色印章打卡活动。

当下正值暑运,记者了解到,前门站、什刹海站、南锣鼓巷站等周边旅游资源集中的车站每日客流量可达3万人次。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磊认为,推出坐公交乘地铁打卡北京中轴线体验项目是落实交旅融合发展理念的创新之举,把城市绿色出行方式与北京中轴线体验深度融合,将世界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构建为“快进慢游”体系,为旅行赋予了绿色内涵,为出行赋予了文化韵味。同时,具有北京中轴线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文化线路”也成为北京新的旅游吸引物。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看来,坐公交乘地铁打卡北京中轴线,以一种交通导入的方式营造中轴线文化遗产体验氛围,对于更好地宣传、展示中轴线文化遗产,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中轴线具有积极意义。

漫步北京 中轴揽胜

聆听古都历史的讲解,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探寻城市魅力、感受中轴线“烟火气”……8月3日至5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漫步北京”中轴揽胜文化探访活动,邀请北京市民、中外游客、媒体达人沉浸式探寻中轴线之美,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


北京钟楼 曹雪文 摄

“此次探访活动采用City Walk的形式,引导市民游客选择‘慢的’‘静的’方式探访核心区,在满足市民游客需求的同时,也让核心区‘静下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张靖介绍,两条精心设计的探访路线,覆盖中轴线的经典与特色点位。其中线路一探访钟鼓楼、万宁桥、地安门,经景山公园、关帝庙、寿皇殿,到万春亭。线路二自景山出发,经地安门雁翅楼、东不压桥、玉河故道、万宁桥、钟鼓楼广场,最后抵达宏恩观。

8月4日上午8时,钟鼓楼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不少外国游客和附近居民一起踢毽子、舞彩绸,现场好不热闹。

“我为首都拥有这样一条独具特色的中轴线而自豪。”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韩彩琼说,这种City Walk的实地探寻,并配有文化专家讲述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故事,能让大家更加深入地感知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钟鼓楼里有计时仪器、定更之鼓、报时之钟,凭借高大的建筑形体和特殊的扩音构造,向当时的人们报送时间,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5日上午8时20分,景山公园东门外,参加线路二活动的国内外游客陆续集合,大家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你好,我叫王成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来自西非加纳的留学生主动向记者打招呼,“我觉得中轴线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北京很多景点像是故宫、天安门、天坛都在这条线上,这些都是我想去看看的地方。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我可以作为宣传员,把中国文化也传播到非洲。”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众人拾级而上,到达景山万春亭——这里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紫禁城太壮观了、太震撼了,下次我一定要进去看一看。”站在万春亭向下俯瞰,中轴线壮美的景观和严整的规划布局尽收眼底,外国游客一边拍照一边感慨。

“我来中国快一年啦。朋友们推荐我到中轴线看看,我一直期待能有机会打卡中轴线。”从景山公园走到钟鼓楼,来自重庆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王炎一直在认真地观察、记录所见所闻,用心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漫步在中轴线上,一步一景,步步倾心。“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了,这里非常复古。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让人感觉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来自摩纳哥的希查姆说。

“请问店内有北京中轴线护照吗?”“今天有哪些中轴线的章可以盖?”5日12时,众人走进位于钟鼓楼北侧宏恩观内的北京中轴线主题邮局。前来店内选购文创的顾客络绎不绝。展台上摆放着北京中轴线护照、明信片等文创产品。王炎买了本中轴线护照,一边盖章一边说:“原来还有这么多值得打卡的地方。回去后,我一定要把这里的美景美食介绍给朋友。”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两位文化专家担任讲师。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和生动的讲述,引领游客们漫步在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市脊梁上,感受着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文化震撼与心灵触动。线路一的文化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文化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马晓东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中轴线涉及面很广,在钟鼓楼,我们可以了解北京建城、建都以及关于‘时间’的发展历史。到万宁桥,我们可以学习北京城的水系建设……”

“期待更多国际友人踏上北京中轴线之旅,近距离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线路二的文化讲师窦俊杰说,“我从事文旅工作多年,明显感到来京游客和入境游客对首都文化内涵的认知越来越立体、丰富,希望更多国内外游客能参与到类似的探访活动中来,共同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中轴线文化。”

一条中轴线,一部文明史。“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让更多人真正走进中轴线,感受这条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张靖介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采取“远中近”措施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即通过“远期”制定《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管理规划》,“中期”优化丰富中轴线旅游产品供给,“近期”举办中轴线文化探访体验活动,逐步增加中轴线旅游服务供给。

专家学者为中轴线遗产旅游管理服务建言献策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给北京旅游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如何进一步提升遗产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在近日举办的北京中轴线遗产旅游管理服务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管理与旅游创新发展展开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于促进首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都城空间规划之轴、国家礼仪之轴、民族文化之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见证,凝聚着北京历史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认为,要继续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保护,将整个中轴线博物馆化,建成活态的、生态的、虚实相结合的“一主多辅”博物馆体系。同时,通过“走读中轴线”研学活动和数字化展示,有效提升公众对中轴线价值的认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抢救性保护,还包括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体现原真性和传承性。中轴线的保护和活化应当超越单纯的物质保护,通过文化空间功能的营造,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连接,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文共生的活跃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因其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更因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建议,进一步发挥北京中轴线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密集区优势,以编制“北京中轴线世遗旅游规划”、构建北京中轴线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为统领,设置多语种在线游客中心,设计主题深度游、City Walk游线和统一的标识标牌,打造北京中轴线特色IP。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认为,中轴线作为一个开放、带状且高密度的文化遗产,其旅游和居民生活的混合特性使得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要重新界定旅游功能,创造性地在中轴线植入休闲元素,考虑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平衡高端业态与普惠型体验。要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游客管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调适遗产消费影响;推动服务标准和产品体系建设,加快会展业发展,延伸遗产产业链条;实现利益分配和多方文化融合的遗产价值红利共享,使中轴线成为政府、居民、游客共享和全世界保护利用的典范。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城市规划传统乃至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张靖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世界贡献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有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落实中轴线旅游管理服务规划编制和旅游配套服务工作,推进中轴线文旅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利用,助力北京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