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秘密
那些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秘密
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是什么?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多边形面积推导的知识网络,建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长方形面积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最近学习完了多边形的面积。那这些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多边形面积推导的知识网络,建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长方形面积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能够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开始思考,根据书本的顺序,依次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可见,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都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可见,平行四边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学生对转化的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由于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想到了其它的转化策略,所以他们在思考图形联系的时候,有了更多的网络关系图。
学生们认为梯形也可以分割转化成三角形进行推导。所以,也有上面的关系图。
由于三角形和梯形还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所以有的同学会给出这样的关系图。
这里,三角形和梯形都可以用“出入相补”原理进行转化为长方形。
可见,学生能够利用公式推导过程中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图形串联在一起。
当然,还有同学认为上面的图形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所以也可以从三角形为基础进行推导。可见,不同的人对于面积公式的知识结构不完全相同,这里当然不需要一致。只要能够“言之有理”,将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就可以了。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多变形面积计算的本质,回归到面积度量的本质,依然是计量面积单位的数量。不管哪个图形,其实就可以用“每行面积的个数×行数。”
除了发现其本质,还可以从图形间的变化这个角度来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此时,就可以从梯形开始出发,去发现梯形面积公式与其它图形面积公式的变化关系。
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如果梯形的上底缩短为零,就变成了三角形;如果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等长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当梯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等。
可见,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很神奇,以它为中心,也可以把这些图形串联在一起。
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当上底和下底相同的时候,S=(a+a)h÷2=ah;当上底为0的时候,S=(0+b)h÷2=bh÷2;当上底、下底和腰都相等时,S=(a+a)a÷2=aa。
学生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还真的很神奇,其它图形面积公式都可以看为“特殊情况的梯形面积公式”。
回顾梳理屏幕图形面积学习的过程,如果按照“长、正、平行四边形,三教学、梯形”的顺序,是由特殊走向一般,是一条“推导之路”。而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其它图形的面积,则是其“应用之路”。
如果把这个公式再变形一下,梯形中位线的长度其实就是上下底之和的一半,进而体会这些图形的面积都可以通过“中位线×高“来计算。
之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解决其它四边形的面积,是相对于其它几个四边形来说,梯形更为一般。可见,这里以梯形面积公式为中心的思路,又是一次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当然,梯形面积公式还有一些特殊的妙用。
这里钢管堆成的图形如梯形,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求总根数:
钢管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从计算的角度,首尾相加,都是35,一共有6÷2=3组。
15+16+17+18+19+20
=(15+20)×(6÷2)
可见,这里课堂补充了高斯的数学故事的解法,简单介绍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其求和公式是(首项+尾项)×项数÷2。
通过对比,发现它们的联系。学生也把梯形面积公式堪成“万能公式”,有了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在练习环节,也可引入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引导发现面积计算的共同之处,即都可以归结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在多维对比中拓宽思维的广度。
可见,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构建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逐步明晰图形面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