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概念与分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
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通假现象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
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
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
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
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
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
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
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
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
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
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
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
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
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通假字对古书阅读的影响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
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
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
通用,此通假之本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