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捷径
陈炳: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捷径
太极拳的学潮正在兴起,2024年8月1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携手Keep平台,共同启动了“你好,太极拳”活力传递活动。至今,Keep平台上的太极拳跟练次数已逾500万次。对于众多新加入太极拳行列的爱好者来说,陈炳老师的深入讲解将帮助大家正确把握太极拳的运动精髓,深刻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哲理,行稳细微地感受到每一次太极修炼后的进步。
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陈炳老师为例,他小时候学习太极拳,用了两年时间才学完老架一路的所有动作。之后的十几年里,老师一直围绕起式到单鞭这五个基本动作进行调整。老师经常说:“后面的都一样。”起初,陈炳老师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意:虽然太极拳的动作千变万化,但其劲路和内在道理始终如一,核心规律没有改变。
太极拳的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这种规律。通过反复练习这五个基本动作,持续对照和感悟,可以提炼出运动规律,这样,后面的动作就会自然融会贯通。每个太极拳练习者都需要开动脑筋,去观察和体悟这种规律。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这套拳就变成了练习者自己的,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也会在动作中逐渐形成并体现出来。
陈家沟有句俗话:“会不会,看金刚大捣碓。”这句古语的意思是判断一个人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理解深浅,只需看他打金刚捣碓这个动作就可以了,通常打到第三个金刚捣碓就能显现出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呢?用陈鑫先生的话来说:“太极者,缠法也。”这句简短的话揭示了陈式太极拳的核心运动规律——缠丝劲和缠丝运动。缠丝运动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陈小旺老师指出:“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看起来简洁明了,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知道丹田在肚脐下两寸的位置,但仅仅知道位置是不够的,关键是能否感觉到它的存在。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做到上虚下实。没有气沉丹田的感觉,就无法真正体会丹田的作用。丹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位置,而是需要通过练习去感受的存在。只有当你真正感受到丹田,才能开始节节贯穿,推动全身的缠丝运动。
太极拳还讲究阴阳、刚柔、动静的结合。缠丝劲代表动,而“静”则指正确的身法。身法的稳定与正确,是通过站桩这种静功锻炼出来的。站桩练习帮助我们找到身体的平衡与丹田的核心力量。没有稳定的身法,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将失去内在的力量。掌握身法之后,再按照缠丝运动规律去练习,才能形成完整的太极拳。
真正的太极拳包括两大核心规律:身法和运动规律。站桩帮助我们找到丹田和正确的身法,缠丝功让我们掌握太极拳特有的运动方式。动作的外形可以变化多端,但核心要领如“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髋”等是不可变的。通过这些要领,我们可以实现上虚下实、气沉丹田,从而达到正确的身法和劲路。
然而,从静到动的转换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很多人可以在静止时保持正确的身法,但一动起来就丢了,注意力放在外形上,忘了内在的核心。这时,“守住身法”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慢练正是帮助我们守住身法的方法之一。慢练不是太极拳的最终要求,而是一种训练工具,帮助我们把动作做得更准确,守住身法,贯穿缠丝劲,进而提高动作的整体质量。
太极拳的练习不在于掌握多少招式,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其核心要领。学拳的人往往喜欢学得越多越好,觉得会的越多就越厉害,但没有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与身法,练得越多,错得也越多。因此,教拳时要着重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站桩和缠丝的要领,比掌握复杂的套路更为重要。
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捷径。它们简单但规律性强,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精华。通过简单的动作,如起式和放松功,可以迅速掌握身法和劲路。而放松,正是太极拳的第一要求。丹田虽然客观存在,但如果不去体会、寻找和练习,是很难真正感受到的。
站桩时,意念的运用也很关键。我们的意念应该始终在身体内部,不能跑到外面去,心神不能分散。太极拳不同于普通运动,要求呼吸、意念和动作的完美结合。站桩时,意念要随着身体的感觉变化,调整姿态,放松身心,平衡呼吸,达到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的状态。初学者要练习意念的运用,直到自然流畅,不再刻意用意,但无意之中又始终有意,达到心拳合一的境界。
希望每一位太极拳爱好者都能理解这些要点,在练习中不断探索,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踏实练好基本功,真正走入太极拳的深层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