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诊断标准及分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诊断标准及分级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b9483803e96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血流冲击、动脉壁缺陷、高血压等因素有关。本文将从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介绍其诊断标准及分级。

发病机制

VBD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因血流冲击有缺陷的椎基底动脉使其扩张、迂曲,引起血流速度诚慢而灌注压下降,进而导致其供血区缺血。而且,血流速度缓慢和淤滞可引起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又可导致多次TIA或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为其发病原因,但也可能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此外,VBD也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直径越粗,延长、迂曲的程度越严重,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越高。

病理基础

  1. 内弹力膜广泛缺陷,中膜网状纤维缺乏,导致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迂曲,高血压能加速这一过程。
  2. 动脉扩张,血流速减慢以及畸形血管内血流动力学都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附壁和脱落等继发性管壁损伤,进一步使管壁失去原有的支撑力,加剧扩张和延长;VBD可能是动脉壁的缺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临床表现

VBD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出现症状时,则表现各异。最常见的为缺血性卒中,其次是脑干及脑神经受压、脑积水、脑出血等。

缺血性卒中

VBD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后循环缺血,也是VBD患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

脑干及脑神经受压症状

VBD产生的占位效应可使临近的脑干及脑神经受压从而产生症状,诸如肢体无力、眩晕、饮水呛咳、脑神经受损症状。

梗阻性脑积水

主要是由于VBD直接或间接压迫Monro孔、第三脑室底部或中脑导水管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

破裂出血

VBD所致的出血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的程度显著相关,而且高血压病控制不佳以及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均可增加VBD破裂出血的风险。

诊断标准及分级

基底动脉分叉高于鞍上池或位置位于旁正中之外,且直径≥4.5 mm定义为VBD。(正常基底动脉平均直径为4.1mm,平均长度33.3mm)

MRA:基底动脉长度>29.5mm、椎动脉颅内段长度>23.5mm即为延长;椎动脉任意一支偏离椎动脉颅内入口到基底动脉起始点之间连线超过10mm即为异常。基底动脉扩张超过4.5mm,椎动脉直径超过4mm即为扩张。

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分级

基底动脉水平偏移分级

BA偏移分级 BA延长(高度)分级

来源:影像诊断与科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