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由来,既是佛道暗中斗法,也与吕岩的唐诗有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由来,既是佛道暗中斗法,也与吕岩的唐诗有关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5/20/14505435_1132284972.shtml

吕洞宾是八仙中最为出名的仙人,在民间流传下无数神仙传说。除了人所共知的八仙过海外,吕洞宾的传说中有相当的部分呈现出佛道斗法的内容。其中吕洞宾水面戏观音、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都是源于佛道之争,在民间百姓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故事都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被很多影视剧采纳,作为经典的戏剧剧本。实际上这些故事是两教为了斗法而杜撰出来的,虽然有很多所谓的大师背书,但却都是牵强附会的谎言。本文就从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由来出发,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诞生的。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起于南宋时期,在吕洞宾的很多相关史料都存在。这个故事大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来自于佛教禅宗,另一个来自于全真道教。故事中的黄龙并不是指神兽黄龙,而是指佛教禅宗黄龙派的初祖慧南禅师。所以这个故事讲得是吕洞宾和慧南禅师的斗法,而不是降妖伏魔。

按照禅宗的说法,是慧南禅师点化了吕洞宾,让吕洞宾作了佛教的护法。慧南禅师是北宋仁宗时候的高僧,生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圆寂于宋神宗熙宁二年,是北宋有名的高僧。他在江西黄龙山修习佛法,师承临济宗第七祖石霜楚圆门下,开创了黄龙派,被认为是佛教禅宗五宗七家之一。

在禅宗大师口中,这件事发生在吕洞宾游览黄龙山的时候。当时慧南禅师在黄龙寺的大堂中讲经说法,很多附近的信徒居士来听讲,而吕洞宾也就混迹其中。慧南发现了吕洞宾,便呵斥:'旁有窃法者。'吕洞宾站出来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然后慧南称吕洞宾为'守尸鬼',而吕洞宾则以'长生不死药'自傲。慧南认为,'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然后吕洞宾用飞剑刺慧南,剑不能入,于是心服口服,求慧南指点。慧南说,'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然后吕洞宾顿悟,作偈而去。

在这个故事中,吕洞宾的偈语是这样的,'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于是佛教禅宗把这个故事作为点化吕洞宾的依据,认为佛法在道法之上。这个故事在民间渊源流传,现代的很多大师都非常推崇,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了很深刻的含义。故事中慧南与吕洞宾的斗法,实际上是佛教和道教的理论之争。慧南以佛教四大皆空的理念,来否定吕洞宾的长生不死和肉体飞升的观念,以此来证明道法的虚妄,和佛法的无边。

可道教却不这么认为,反而批判佛教编造故事,是诽谤仙人,故意毁坏吕洞宾名誉。因为吕洞宾是全真教五祖之一,所以全真教中对这个故事又有别的说法。说的是吕洞宾化名云水道人到黄龙寺,遇到慧南讲经说法。两人见面后打机锋,慧南先问,'云尽水干何如?',吕洞宾回答,'旱杀和尚。'慧南再问,'黄龙出现。'吕洞宾再答'飞剑斩之。'然后慧南说吕洞宾,'固不可以口舌争也。',再阐明大道。吕洞宾回了一首偈语。'弃却瓢囊槭碎琴,大丹非独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嘱咐凡流着意寻。'

全真弟子的版本明显是在打机锋上跟禅宗一决高下,虽然有些无赖,但切中了禅宗不擅于嘴炮的要害。然后全真教在后面续了一段,说的是慧南邀约吕洞宾去扬州参加琼花盛会。两人从盛会返回后,寺庙里的首座问慧南,'有带来琼花否?'慧南回答,'一物不染,空色是空。'吕洞宾问,'如何带的?'然后他又自己回答,'去来无碍,不落空色,道即是空。汝虽言好会,未见会中物色。'然后吕洞宾变出琼花一朵,酸馅果饼四个。吕洞宾的法术在周围的人感到惊奇,慧南也很羡慕,当场就要拜吕洞宾为师,学习法术。

吕洞宾拒绝了慧南的请求,他说'吾见汝名利且重,未有大圣,吾故来度汝。汝出神者,阴神也。阴神只能见人,人不能见汝。汝只能赴会,不能带物。止能受气,不能食用。汝乃是阴灵之鬼,乃鬼家之活计也。吾出神者,乃是阳神也。吾易能见人,人易能见吾。吾亦能赴会,又能食用。吾乃聚则成形,散则成风,神通变化,不可测也。'

这段话讲的是两人以不同的法术前往扬州,吕洞宾是阳神出窍,比阴神出窍的慧南更具优势,才能带回琼花。这个故事其实是从紫阳真人张伯端的移花接木,以全真南派性命双修的学说来驳斥佛教的四大皆空。

通过这些一来一往的打机锋和辩论,佛教和道教的理论隔空交火,暗中却隐藏了佛道两教斗法的成分。先是佛教用四大皆空的理论否定了金丹道教的长生之说,然后是全真南派内丹道的性命双修之说否定了四大皆空理论。这种隔空交火,既是两大宗教在学术上的观点冲突,也是为了招揽在民间的信徒和居士。实际上在南宋中后期,佛道两教都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济公故事广为流传,全真教吸收南方道教的内丹派后,双方在传教的争夺上尤为激烈。于是各种宣传手段频出,编撰出不少神话故事。

从这两个版本的故事来看,佛教和道教在编故事上都挺有天赋的,也都赢得了老百姓的不少粉丝票。可是从历史的真相来看,都是为了传教无所不用其极的产物。道教抨击佛教诽谤仙人,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吕洞宾和佛教根本没什么关系,佛教将其非生拉硬拽地弄到一起,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可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吕洞宾和慧南根本不可能有关系。吕洞宾出唐朝中后期的道士,而慧南活跃于宋朝仁宗年间,两人相差数百年。慧南是吕洞宾后辈中的后辈,有什么资格点化吕洞宾?

从这个角度出发,全真道教方面表示反对,甚至编故事来抨击佛教,也就情有可原了。但从两教历史的渊源来看,这场战争还是全真教先挑起的。自从北宋末年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后,就积极发展信徒,并且声称'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缘来是一家。'王重阳的这个教义不但融合了历朝历代的道教思维,还加入了儒家和佛教的学说,所以很快被民间百姓所接受。为了传教,全真教放弃了道教闭门修真的传统,学习了佛教和儒家广为传教的做法。在这过程中,他们不但拉吕洞宾、汉钟离等前朝著名道士背书,还弄了不少佛教高僧编故事。

正是因为互相拿对方的前辈祖宗开涮,所以双方的关系不太好,在传教上明争暗斗在所难免。就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而言,其实是佛教处于牵强附会而虚构的。故事的情节都是围绕了吕洞宾的偈语展开,目的是为了表达两教不同的哲学观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偈语的原版不是出自于宋朝,而是来自于《全唐诗》。吕洞宾不但是晚唐著名道士,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这首偈语诗就收藏于《全唐诗》中,而且在道教非常有名。佛教就是借用这首诗来虚构故事,拉开了两教新一轮明争暗斗的序幕。

这首诗的题目是《参黄龙机悟后呈偈》,原文是'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第二句中缺的字,所以有的认为是水,也有的认为是汞。所以在禅宗和全真教的版本中,呈现出不同的写法。而最后一句'始觉从前错用心',道教觉得对自己不利,也进行了修改。

佛教编撰黄龙寺慧南点化吕洞宾的故事便是由这首唐诗开始的,也借着吕洞宾的名人效应制造了不少影响力。可是从这首诗原作来看,跟黄龙寺的慧南禅师并没有一点关系。慧南禅师是宋朝人,此诗作于晚唐时代,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根据吕洞宾的生平推测,这首诗中的黄龙应该指的是黄龙仙人。

黄龙仙人在道教非常有名,传说是黄帝大战蚩尤时的帮手应龙。应龙在大战中受伤,不能飞回天庭,便在四川的岷江中修炼养伤。大禹治水时得黄龙之助,所以黄龙以功德得到成仙。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昆仑十二金仙之一的黄龙真人,就是以岷江的黄龙仙人为原型的。直到今日,四川著名的旅游路线中'九寨黄龙'中的黄龙寺,就是为了祭祀黄龙仙人所修建。吕洞宾在修道成功后云游天下,到著名的黄龙寺拜访,并留下一首感悟的诗,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这首诗中的黄龙,与佛教的黄龙慧南禅师根本没有关系。

佛教弟子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自身在民间的影响力,牵强附会的将黄龙仙人和黄龙慧南禅师扯到一起,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他们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名为利,哪里有四大皆空的意思?故事中的慧南禅师还用四大皆空教训吕洞宾,殊不知他的弟子们的这个故事就已经不是四大皆空了。就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么资格点化别人呢。后来黄龙派在传了一百多年后逐渐式微,民间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低。这也许就是黄龙派的弟子们不精修佛法,喜欢搞这种外门修道,才得到的结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